明代:烹茶过程的简化和炒青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07 点击:70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存在年代很久远的朝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在明代,手工业、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茶叶和茶具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炒青技术的诞生和盛行,洗茶和紫砂茶具的发展,将我国茶文化推到新的高度。
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深知元代弊政和民间疾苦,认为饼茶给茶农带来额外的负担,废除饼茶改为散茶,并创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从制茶工艺看,炒青技术不断发展,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文人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以及在掌握茶树植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比宋,元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明代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种日见繁多,宋代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明代名茶就有97种之多,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散茶。另据现存文献的考证,可以基本认定今之所谓的乌龙茶和红茶也应该出现在明代。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文震亨的《长物志》认为,散茶的饮用异常简便,可体现出饮茶之真味。另据茶叶知识学习网查阅的多部史料记载,名人从散茶的冲泡出创设了沦茶法,并依此衍生出了“洗茶法”,即在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茶,除去干茶携带的土垢和冷气,然后再烹制饮用,味更美。此法为现代人所沿用。沦茶法的兴起使茶壶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白瓷和青花瓷,以便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宜兴紫砂茶具在明代兴起,不仅因为沦茶法兴盛,而且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娴雅等精神需要。随着一大批制壶名家的出现,以及文人的推动,紫砂茶具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出现了泥土敢于与黄金争价的局面。
散茶的提倡使散茶冲泡成为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唐宋模式的茶具不合时宜了,大多被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烹煮茶及饮茶的程序和茶具。据考证,唐宋的饮茶程序相当繁琐,特别是宋代盛行的饼茶,其烹煮需要很多环节和茶具。但是,明初废除饼茶,扭转了唐宋形成的奢侈饮茶之风,回归到了节俭简单的品饮方式。 明人对于茶壶的追求是尚陶尚小的,除了所谓的“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之外,更主要的是满足饮茶者对“趣”的追求。人们在茶艺上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又增加了唯美情绪。紫砂壶正是迎合了这种审美心理,所以得以大行其道。就茶的发展历史来看,唐宋以来对茶具的要求是因茶择器,只有到了明代,茶与茶具才摆脱了外在物质上的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互相关联,小茶壶才得以发展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