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茶季|易武茶匠人郑必能:精选百年古茶树鲜叶,做地道易武茶!_易武
发布时间:2024-06-04 点击:48
“你的理想是什么?”有的人喜欢把它大声吼出来,让世界都听到他的声音,而有的人则喜欢把理想深藏于心,付之于行。易武茶匠人郑必能老先生,就明显属于第二类人。
对于这位朴实的易武原住民来说,无论是福元昌老宅、茶马古道起点这两大茶界古迹,还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普洱制作技艺,茶早已融入家族血脉中,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茶不仅是理想的一杯水,茶还是原滋原味的易武生活。
50岁投身易武茶不早不晚正好
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对于50岁才投身易武茶,如今已69岁的郑必能老先生来说,他跟茶缘分匪浅。
自小就在制茶氛围中长大的郑老,外祖父一代是易武当年知名的同庆号亲戚兼合作伙伴;上世纪60-70年代,郑老还曾在易武供销社负责收茶。1997年从易武乡政府退休以后,与易武茶的缘分逐渐促使郑老开启了自己的制茶生涯,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4年,郑老开办郑四隆茶庄,四取自己排行老四,隆取“兴隆”之意。茶庄刚开业时,并没有多少茶人知道郑老做的优质茶品。郑老毫不气馁,他认为只要坚持做高品质茶叶,真正的识茶之人自会找上门来。有了这样的念想,郑老便付诸于行,深入各大茶山产区,日夜精研制茶工艺,只为一杯口感正宗的易武茶。
山中做茶的岁月就像一首歌,时而柔缓,时而铿锵,高低起伏,九曲回环。年过半百的郑老如一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儿,走遍易武的村村寨寨,尝遍易武的大树小树,他对每个区域的茶树特点了如指掌。在对原料的选择上,郑老要求极为严苛,与信任熟悉的茶农建立长期合作、要求大小树分开采,每一批鲜叶都亲自把关,尽量做到原料的整体古树化。
郑老一直坚持卖真茶,不掺假,也正是因为对茶叶品质的严格把控,郑四隆茶庄出品的茶叶逐渐在爱茶人的小圈子中流传开来,名声日显。从2004年至今,郑四隆这三个字,早已成为易武数一数二的名号。
越来越多的茶人开始慕名而来,听郑老讲述易武茶的历史,品郑老用心制作的易武茶。到郑老茶庄寻茶、论道的人中,不乏茶界名家、著名学者、外国茶友等。著有里程碑式茶文化典籍《古六大茶山》的著名云南茶文化学者詹英佩老师、曾任台湾茶联会会长的著名茶人吕礼臻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二。
一门三父子全力做好地道易武茶
绝大多数时候,传统文化往往有极端的不稳定性,其传承方式也各有差别。许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来传承技艺,否则一种工艺也就慢慢消失了,传统易武茶制作工艺也是如此。
如今,郑老的两个儿子逐渐挑起家族茶业的担子,大儿子郑建平负责质检、销售,二儿子郑建明炒茶、制茶。郑老让两个儿子不断历练,使两人都已在各自的领域驾轻就熟,但即便如此,年事已高的郑老依然在原料和工艺中亲自把关。
易武茶的制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炒茶的火候和时间。火候不够、炒制不到位,最终的毛茶就会带着一股生涩的青草味;火候太过、炒制过头,毛茶则会带着焦苦味,难以展现普洱毛茶自然的香气滋味。
郑建明从2008年开始接过了父亲炒茶的工作,因为要炒好一锅茶实在是费心劳力,不仅手上要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高温,整个炒制过程下来,翻炒动作所需的体力消耗也是不小。
若是鲜叶傍晚七八点钟送来,光炒茶就要忙到半夜。对于郑建明来说,不断提升制茶工艺,才是制茶人应有的担当。
而作为产品经理兼质检员的郑家老大郑建平,则直接面对客户,收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客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分批定制茶叶,是对相关茶叶产品进行工艺调整以符合客户需求的关键人物。
由于茶品市场口碑越来越好,郑四隆茶庄的业务量年年攀升,茶庄自身人手已难以满足客户的订单。于是,郑建平在倚邦、莽枝、蛮转等易武周边的各大茶山山头都建立了相应的茶叶初制所,通过与当地茶农合作,在收取优质毛茶的同时,既节约了郑四隆茶庄的人力物力,也带动了山头茶农的收入。
多年来,郑家人秉承制茶初心,从不因声望渐高、原材料上涨而动摇心思,而是扎扎实实坚守品质,不弄虚作假、不虚高茶价,只为能让更多人尝到好喝、地道的易武茶。
郑必能先生理想茶:倚邦古树普洱丹珠(生茶)
郑老的制茶理想与情怀非诸言文字所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用最正宗的易武茶汤来传递。此次清籁茶叶为您带来郑老先生的理想茶——倚邦古树普洱丹珠(生茶)。这款茶原料来自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产区,采摘当年春季鲜叶制作而成。压制成小巧紧实的龙眼状,无需用力撬茶,一颗一泡,醇厚有劲。
干茶呈龙眼大小的球状,色泽深绿,带银白色的芽毫;茶汤蜜黄油亮,香水交融,入口醇厚有劲,有很清扬的果甜香。略带苦味,瞬间化开后喉底回甘明显。回味时口腔油润,留有淡淡的类似茉莉的清幽花香;叶底芽叶完整,色泽黄绿,叶质较肥厚,柔韧,带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