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与茶》有感
发布时间:2024-05-31 点击:48
路上的风光正好,而我们却以疾速前行,奔波在名与利的路上,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我们的心都无法跟上自己的脚步。形色匆匆的每一个人,留给世界的是一个苍凉的背影,留给自己的是一颗不安与焦躁的心。在中国速度的步伐下,我们将神经绷到无法再紧。2011年的两会上,提出了“放低gdp增长速度,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口号,我们真的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该且停停了?
白岩松在这本书的书序中提到“平静,正前所未有的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那儿?”
生活在钢筋水泥搭起的世界中,面对被污染的空气,拥挤的交通,繁忙的生活节奏,要学会放松,要亲临山水。从今天起,亲近大自然,多看看天,多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思考一下秋蝉为何而鸣,秋叶为何而落。正如于丹教授说的“中国人讲求‘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只学得知识,而踏遍千山万水,才能颐养胸襟和心性。”
中国人青睐山水已经很久了,《礼记》曰:“地载万物,天理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阳五行家的“山环水抱必有气。”佛家的“山水礼佛”正是让山水入怀,让生命浩荡。
山水,琴,酒,茶。是一种有形的载体倒茶的礼仪,承载的却是无限的内心。正如于丹教授所言“亭子是有形的,但穿过亭子的清风明月是无边的,是可以延展的。一杯茶是有形的,但喝茶时那种”人归草木之间“的感觉是无限的。琴是有形的,曲是有长度的,但曲中的境界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内观,就能将这颗心调出来。”
要亲临山水,要懂得茶之趣,酒之趣,琴之趣。而这些都只是手段,无论是茶酒琴又或是其他,目的都是让心静下来,让生命多分一些时间给心灵。“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
在名与利的路途上,要放下一些东西,要知足,要在自己的欲望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交点,这样便是幸福的,老子讲得“无为而治”,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无为”即不妄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我们内心错误的欲望,而欲望是人的天性,完全祛除欲望是不符合规律的,没有欲望的人也便失去了进取。但是错误的欲望便会使我们内心不平静。因此我们必须从心灵上斩断这些,让心灵回归平静,“唯有一颗平静的心因小乐而乐,因小悲而无伤。
在尘世生活中,还要放下他人的赞誉与诽谤之语。”一个人,过分在意他人的赞美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末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于丹教授在书中如是说道。宁静是一种生产力,放下别人所说的,也放下我们内心关于这一切的思考,我们就真的放下了。正所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该舍的东西就得舍去,该放的东西就得放下。把该舍该放的东西紧紧的握在手里必定是痛苦和焦躁的。不防将名利暂且放下,让山水入怀,让茶酒琴滋润生活。
在路上奔波久了,不放停下来整理心情,以免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