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具及斗茶之风

发布时间:2024-05-28 点击:47
唐越窑秘色瓷荷花盏托(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
银制鎏金茶碾子(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宋建窑油滴盏(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
银质鎏金茶笼子(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美食不如美器”,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文化在唐宋达到第一个顶峰,陶瓷制和金银制的茶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成套的茶具运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风。茶盏、茶碾、汤瓶等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器物品种。其中,陆羽以为越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到了宋代,赵佶则以为建窑黑釉茶盏最为符合那时“斗茶比色”的爱好。

煎茶须放盐,鹾簋制成盒罐状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叶的适用价值,在阅历了药用、食用两个阶段后,魏晋南北朝开始茶作为饮料盛行。唐代中期,饮茶成为一种时髦,宋代往后,茶叶文化更是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重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从宋开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陶瓷茶器在唐代后期正式从普通生活陶瓷器中剥离出来,到了宋代,陶瓷茶器更是成为许多窑场的生产重点。陆羽《茶经》以为,那时煎茶饮茶必备用具中,可用陶瓷制造的有鍑、鹾簋、碗和熟盂。
鍑是煮水器具,普通以生铁制造,但陆羽提及江西洪州窑曾用瓷来制造,以为“雅器也”。其实,陆羽以为的“瓷鍑”应为陶器,只是日前未在洪州窑发现此类物品,还有待发现,但置信在唐代应有陶制的鍑。
鹾簋是用来放盐的,唐代煎茶在水初沸时要加盐调味。鹾簋普通是小盒外形,也有制成小瓶小罐的。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鹾簋”被皇家设计成一个枝蔓缠绕的荷花外形,成为“银涂金盐台”,是最高级别的皇家茶器。如今留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唐代盒子,越窑、邢窑、长沙窑、巩县窑都有,其中就有十分多的是属于茶器。越窑秘色瓷碗可谓其时代表作茶碗是用来直接喝茶的茶器,陆羽以为越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他以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陆羽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升约为我们如今的270毫升。台北故宫的廖宝秀曾对唐代茶碗进行测量,推算出那时茶碗应为高3-5厘米,口径13-15厘米,敞口,直浅腹碗。
盏也是唐人对茶碗的一种习惯称谓。随着唐代茶艺的发展,盏托成为茶碗配套的一部分,最先的漆木制盏托,继而与茶碗配套的陶瓷盏托也开始盛行。
浙江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稀有的唐代秘色瓷荷花盏托,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由茶盏和盏托组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外型犹如怒放莲花,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富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青釉亮洁平均,胎釉结合严密,胎为浅灰色,可谓越窑秘色瓷代表作。
法门寺银质鎏金茶碾“最华美”
碾在唐宋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茶用具。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茶饼为主,煎茶都是以茶末入汤制成。如今看到的多为陶瓷制碾或金属制碾,各类陶瓷制成的碾在如今众多窑场中都有发现。瓷制碾质地坚固,便于清洁。
而史上最华美的茶碾莫过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茶碾。《衣物账》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这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制造之精美实属稀有。
如今看到的比较完好的成套唐代茶具,是藏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套滑石制茶用具,有茶碾、风炉台、风炉、茶釜、茶器台,茶器台上置放有茶碗、茶托二组、茶盘、茶瓶、单柄执壶。这套茶用具尺寸很小,它们不应该是适用器,而是明器,但从中也能看出成套的茶用具的运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风。

“煎茶法”是唐代次要的烹茶方式,而到了两宋,“点茶法”是茶道的绝对主流。“点茶”和“煎茶”最大的不同是在投茶上。“煎茶”是汤水在二、三沸之间投茶,而且投茶之前要调盐。“点茶”不再加盐,茶叶也不放在沸水中煎煮,研末的茶叶在茶碗中调成膏状,用二三沸的水直接充点成茶汤。当边冲边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茶盏搅拌“击拂”时,茶汤表面泛起之乳花,给文人茶人以想象挖掘的灵感。
细长流茶瓶是宋代典型外型点茶都是用碾成极细的茶粉,所以与碾作用类似的各种陶瓷制擂钵纷纷出现,又称碾钵。擂钵在唐代和宋代很多窑场都有出现。
汤瓶又称茶瓶,是点茶的重要用具。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侯汤,又点茶注汤者有准,黄金为上,人世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茶瓶都有细长的流,如今我们看到的一些宋代细长流的注壶,在宋代多被用作茶瓶。这种茶瓶是宋代典型外型,各大窑场都有生产。
茶色贵白,建窑茶盏黑又厚
茶盏是宋代茶文化中最有特征的一类。点茶是在茶盏内最后完成的,需求用筅击拂茶汤,在盏面构成乳花。斗茶因而盛行,就是比试人们的点茶功夫,比的是茶汤色,那时标准是“茶色贵白”,另外就是比乳花,色白且水痕晚者为胜。斗茶先斗色,这使得宋代黑釉茶盏十分盛行,其中以建窑为最。
赵佶对点茶斗茶所用茶盏的色泽、尺寸大小都有详细阐述,他以为建窑茶盏最为符合。蔡襄则从注汤炙盏的角度出发推崇建窑茶盏,由于“凡欲点茶,先须情盏令热,冷则茶不浮”,一些过于薄的茶盏反而不适合点茶,符合此条件的吉州窑茶盏在那时也遭到人们喜欢。
唐宋往后“煎茶法”和“点茶法”逐步不再盛行,各地的陶瓷窑场不再生产那些茶用具,它们因而也就不再出现。
特写
皇宫权贵爱好金银器反哺陶瓷器外型工艺
陆羽《茶经》所提的茶用具是在文人茶人中盛行,而皇家贵族们运用的则爱好金银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茶用具是那时皇家运用的,是最高级别的茶用具。
金银茶用具的运用者虽然是皇宫权贵,当它们出现往后,反过来对陶瓷茶器产生影响,这不仅反映在外型上,如仿西亚地区的带把杯、长杯和海棠式杯等,都可被当作茶器,也都出如今陶瓷类茶器外型中,而金银器的捶碟、模制等技术都影响到了那时的陶瓷器制造,花口、折棱和高圈足等都是受了金银器工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