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学茶札记(二十八):不简单的熟茶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70
接作者上文《捌零后学茶札记(二十七)大厂的技术与小众的原料》。熟茶曾经在我们眼里是不值一提的,总觉得发酵度那么重还能有什么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留下,但喝多了、接触多了慢慢发现了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关于熟茶的历史不用再说了度娘上有的是,今天利用此篇说说我们对于熟茶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熟茶的后发酵在《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中是这么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散茶在普洱茶产地特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促进微生物、湿热作用和酶促反应,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首先这段文字的重点有两个:特定产地和快速人工发酵,特定产地这个事小伙伴们还记得“勐海味”不?对,勐海发酵出来的熟茶有特殊的味道,同样的原料和工艺离开勐海发酵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环境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规程中提到的“微生物”,邹老的海湾曾经在安宁有过失败的熟茶发酵经历,不得不把发酵厂房又搬回勐海便是最好的诠释;快速人工发酵是熟茶的最大特点,加快了普洱茶的后发酵进程,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便可品味到普洱茶的“甘润醇厚”。
后发酵的速度被人为的加快了且程度较深,所以造成了许多小伙伴对熟茶的曲解,认为熟茶并没有多少值得品味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从上一期说到的几个点入手说一说熟茶的不简单,首先是原料产区不同发酵后味道的不同,普洱茶如雷贯耳的三大产区:西双版纳、临沧与普洱,西双版纳(由于勐腊的易武、象明没有发酵熟茶的传统故不在讨论范围内)勐海茶普遍苦底重,所以勐海的原料发酵出的熟茶滋味足、回甘好还略带苦底;临沧的原料涩度高,发酵后这个特点依然会存在,普洱大多淡薄,所以普洱的原料发酵出的熟茶滋味也略显单薄,当然这些只是大产区之间的大概区别,产区内小产区的原料还有会更多的不同。
熟茶发酵结束以后要筛分等级,每个等级之间不单是芽多还是梗多这种外形上的不同,香气与滋味才是最大的区别,很多小伙伴买熟茶时都会问我们有没有宫廷级的,经常让我们解释半天,其实单纯宫廷级的原料并不一定就好喝,每个等级的原料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比如高等级的原料香气比较好但滋味略薄,中间等级的原料滋味足,低等级的原料甜度高,这个原理其实和毛茶的原理是一样的,芽头香气好、嫩叶滋味足、老叶与梗甜度高,所以熟茶虽发酵度高但其地域特色、原料的底子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很多小伙伴对熟茶并没有这方面的体会,因为大都是买的成品而成品因已经拼配过,故喝起来大都是香气好、滋味足、甜度不错,不过其中的区别其实是可以体会的,如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用大益的7592与7262两款茶来做对比,两款茶原料拼配等级高低的比例是不同的,结合本文细细品味相信会有新的体会。
好熟茶需要原料好、发酵好、拼配好还有仓储好,所以熟茶对技术积累和原料积累的要求更高;一款好的熟茶同样会具备生津回甘、滋味醇厚等等用在生茶上的形容词,用心体会方能发现熟茶之美。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微信:ishuocha)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