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人:张志澄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55
张志澄,学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科研、生产和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密植的概念,为园速生、丰产的理论作出贡献;设计并大面积推广了“树木环绕,果问作”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园;积极推行初精制一条龙、产制销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大批科技人才,为江苏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志澄,1910年12月29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今锡山市)钱桥镇周家桥村一户贫寒农民家庭。父亲深感种田人没有文化受人鱼肉之苦,靠借债、典当供他读书。张志澄以优异成绩从无锡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毕业直升第三师范。这期间,国学大师钱穆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他一生的楷模。求学期间,他不仅吸收了新的文化知识,还接受了进步思想。先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奠定了他人生观的基础。1931年,师范毕业后,张志澄在无锡荣氏公益小学任教英文,积攒下微薄的工资。1932年8月,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栽培系,靠课余做工的收入和奖学金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贫寒的家境、艰苦的求学之路磨砺了张志澄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品格。
1936年,张志澄大学毕业,随恩师彭先泽去江苏稻作试验场吴县虎丘西廊桥分场工作,不久就任分场场长。1937年,日军入侵江南,他忍痛与同事们撤离。张志澄艰苦跋涉,于1938年3月抵达重庆。直至1939年11月,张志澄与吴觉农面晤后才进入中国公司技术处工作,从此踏上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业之路。
1940年,复旦大学农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本科系,张志澄受中国公司派遣,成为该系第一任树栽培学讲师。困难当头,新筹建的系缺少教学设备和教材,国内无系统的学专业资料,张志澄凭借自己农学、园艺和植物栽培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参阅了仅有的几本自外树栽培资料、借鉴相近作物栽培的教材,于1941年完成了《树栽培学》教材的编写。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他经常带领学生,徒步翻山越岭深入区实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了一代中国业界骨干人才。
1944年,张志澄离开复旦大学系,前往四川水产学校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校迁往江苏崇明。1949年5月,国民党溃退前夕,对学校、工厂大肆破坏,张志澄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学生奋力保护学校。1949年6月崇明解放,学校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怀抱,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命张志澄为崇明水产学校校委会主任、校长。
1951年,张志澄调入苏北行署,1953年2月进入新建的江苏省农林厅,重返工作岗位,任高级技师。当时的江苏业百废待兴,张志澄从深入山区调查着手,掌握了全省生产的基本情况,向领导建议,作出了“从发展国营场人手,建立样板,以国营带集体,由点到面,相对集中地发展生产”的战略决策。此后的10多年他一直努力贯彻这一方针,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基层,在科学种、制、加工机械化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1969年11月,张志澄携夫人主动要求落户到主产区宜兴县茗岭公社省庄大队红岭场。在这里,他得以贯彻上述战略方针的第二步——发展集体场,首创生产队合股经营兴办大队场的模式,并把在国营场取得的成功经验更加完善、系统地在这里实践,把红岭场建成了集约化经营的新型集体场,1979年受到了国务院嘉奖。在此期间,1973年他被任命为宜兴县林科所副所长,每天往返于红岭场和林科所之间,进行了树密植速生、良种引进繁育、害虫生物防治等。1978年,他的树密植速生丰产研究课题获得了江苏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0年,张志澄被任命为镇江地区果研究所所长。在这个规模不大的研究所里,他开展了提高红碎品质、速溶加工工艺、阳羡系列产品开发等多项研究,并针对不同的对象举办了多层次技术培训班。他称这个所是“乌兰牧骑式”的研究所。因在科技推广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4年他获得了国家经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授予的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4年,张志澄调任宜兴县政协副主席,次年他以75岁高龄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仍然没有间断为巩固和发展事业、弘扬文化而奔忙。1997年11月16日,张志澄因心脏病突发,带着对业深深的眷恋与世长辞。
张志澄历任中国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第四、五届荣誉理事。江苏省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第四、第五届荣誉理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第五、第六届代表。
奠定了树密植速生丰产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树栽培以丛栽为主,每0.15公顷仅200~250丛,产量仅20千克左右。张志澄在致力于发展新园中深感这种模式投资多、投产迟、收效慢,制约了发展生产的速度。他从自己1940~1944年在复旦大学农学院系任教时高密度种植的实验园投产早得到启示“密植是快速高产的重要因素”。
1953年,张志澄在江苏宜兴芙蓉寺场开始了单株双行密植园的尝试,1953~1960年间,他先后在苏南、苏北10多个场布点种植了166.7公顷。他的这些实践在当时情况下为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但他坚信事实是最好的说明,群众乐于接受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
1974年,他在调查、分析过去试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合理密植”的概念,并在江苏宜兴红岭场开始了系统试验。试验证实了合理密植确实是一种“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收人多,效益大”的集约化栽培方式。张志澄提出,树合理密植只有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技术水平,在群体数量增加后保证个体发育健壮,才能够获得较高产量,群体数量以每o.15公顷12000~16000株,单株式双行排列为宜;树幼年阶段地上部分主轴垂直生长快,横向生长慢,地下部分主根发达,侧根发育缓慢,因此合理密植能较充分地利用增加的地上部植株数量加速树冠形成。这对更充分地利用光能,同时增加地下部单位面积内吸收根总量,更充分地利用肥水有利。由于合理密植利用了群体的顶端优势和向心生长优势,使得同样覆盖度的密植园所产的产量高、质量好;辅以配套的耕作、肥水管理措施,合理密植园至少能够持续高产20~30年。张志澄认为“种植技术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0~30年后,树密植速生丰产技术可以也完全应该为更新的栽培技术所替代,而在它被应用的这一阶段则已经以最高的效率产出,为农积累了经济实力,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就是密植速生丰产技术的重要历史价值。1978年,张志澄因此获得了江苏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致力于生态型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