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气、韵——茶的艺术性维度
发布时间:2024-05-21 点击:59
“一个人能不能喝到真正的好茶,与其说是取决于经济实力,不如说是取决于他的品位。”一位深入探访过多个茶区、对茶的鉴赏力很高的前辈曾经这么对我说。
那时候的我还是穷学生,每月靠着微薄的奖学金度日,从买衣服、吃水果的钱里挤出一点来买茶,常常羡慕那些有能力大手笔买茶、任性地走产区的人。当时我对前辈的说法并不以为意,觉得是经济能力好的人才会那么想,对于穷人来说,品味好茶仍旧是项非常烧钱的事情。直到有机会走访茶产区,见识稍长时,重新回味起前辈的话,才觉得心有戚戚,越发深刻。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茶得天地之造化,从生长、采摘,到制作、流通,无不难得。真正的好茶为爱茶人所珍惜,通常舍不得拿来招待不懂得欣赏之人。哪怕是身居高位,亦或是能出高价,往往也难破珍惜之情。曾有一次机缘,听闻武夷山一位曾接待过几位国家领导人的朋友提起:某领导善品岩茶,能分辨三坑两涧的味道,于是他喝到了某某好茶;也有开口就表示要喝最贵的,所以招待了一款“牌价”最高的茶。然而,两款茶的水平相差不啻千里。
“要么你就要懂得茶的味道,要么你就要懂得钱的味道。”这是戏谑环境下做出的神总结。
茶有艺术性的维度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事物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层面。“物自体”代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人们只能无限接近、但却没办法真正认识的。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用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去“抓取”的“经验”,是“物自体”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样子,称之为“现象”。面对同样的“物自体”,不同认识形式的主体所抓取的“现象”是不同。譬如同样五彩缤纷的世界,色盲的人和正常人、人类和狗狗所看到的不尽相同。
品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泡好茶,会喝的人细品慢啜,品味出丰富的韵味与层次;不懂的人饮牛饮驴,无异于焚琴煮鹤;半懂不懂的人则雌黄黑白,“以夜光为怪石,以燕砾为宝珠”。只有品茶人具备了与所品之茶相对应品位,有了足够抓取一泡好茶之美的认知能力,茶才能在人的面前呈现出独特的韵致、更加多彩的姿态,让人在与茶的互动中达到审美的高峰体验。
何以说是“审美”?我从来不愿意用“味觉”、“味蕾”这类词来指称一泡真正的好茶所能带给人的愉悦。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之得以和琴、棋、书、画等“艺”并列,既有普通人解渴、解腻的“饮品”层面,又有爱茶人欣赏、玩味的“艺术品”层面。换句话说,一泡真正的好茶,是可以当做一首美妙的琴曲、一盘有趣的棋局、一幅出彩的书画作品那样的“艺术品”来对待的。如果把一泡好茶的张力仅仅当做“味觉”或“味蕾”的体验,就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
品茶如品中国画
以传统中国画为例,中国画讲究“笔”、“墨”、“气”、“韵”。简言之,“笔”即中国画的用笔;“墨”即中国画的用墨;而“气”是用笔、用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所自然流露出的某种形而上的“骨体”;“韵”则指这种“骨体”天然散发出的风姿美态。“笔”、“墨”、“气”、“韵”是品评中国画的基本项目,一幅画若是能达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则是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平了。
品茶也不例外。茶的“笔”即其茶汤,“墨”为其茶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泡好茶的基础,这在茶叶审评上也是非常重视的。不过,茶叶审评和真正的品茶有着立足点上的根本差异——审评的是“饮品”层面的茶,而品评则可能包括“饮品”与“艺术品”两个层面。茶叶审评是为了高效地从多个样品中选汰良劣,只要经验丰富,抓住干茶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几个项目,甚至连茶汤都不用下咽便可快速得出评断。而品茶则不同,它是以“慢生活”的姿态来专注地欣赏一款茶的美,需要从开汤到尾水细细品味,品饮的重点除了茶的“香”和“水”,还可能涉及“茶气”和“茶韵”等相对“虚玄”的部分。此外,茶叶审评所调动的感官主要是眼睛、鼻子和舌头,而品茶则需要整个身心的参与。与品画相应的,一款茶若是能香水兼美、气韵生动,也算是一泡称得上“艺术品”的好茶了。
茶之“香”、“水”、“气”
“香”和“水”是品茶中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香”要看茶香的纯净度、清晰度、浓郁度、丰富度、调和度、沉稳度、饱满度、变化度、持久度等;“水”要看茶汤的清澈度、饱满度、醇厚度、滑润度、活度、细腻度、回甘与生津、连贯与层次、变化与持久等。好茶必须香、水合一,香落水中,不能一飘而散。可能有人会质疑:飘逸的香气也是种美,反对专以沉稳为佳,如武夷山“马肉”一类的风格。撇开“马头岩肉桂”的包装茶不谈,如果只谈香气,好的马肉固然香气飘逸,但却是不失沉稳的飘逸,与香水分离、不耐回味的“飘浮”香气不同。
“气”,即茶气,是茶叶的“香”、“水”饱满而连贯,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所形成的茶的“气息”。茶气须好茶方有,一般的大宗饮品茶,气息微弱,品饮感受仅止于口腔,是谈不上茶气的。茶气以路径与长短而言,以口腔为原始点,向上可至鼻腔、脑门,向下可经喉咙至胸腔、胃部、小腹,乃至发散到四肢、手足。从喝茶的经验来总结:长在阳面、日照充足的茶,鼻腔里的气息通常比较足;而体质健全的老枞或大树茶,其气息通常沉稳下行,回味明显。
以风格而言,茶气有强劲、霸道的,饮之身体发热,甚至大汗淋漓,有一泻千里之感,多饮恐让人难以招架,如上好的坑涧岩茶或大树普洱春茶。当然,也有内敛又带“暗劲”的,茶汤下肚,几杯之后,才感受到毛孔被蒸开,渐渐微醺、出汗,飘飘然有放松欲睡之感,古树红茶、存放得当的老茶往往带给人这种体验。此外,茶气十足的茶,滋味必然饱满浑厚,入口后不必刻意吞咽,茶汤便可顺喉滑落下行,甚至直沉腹底。
茶之“韵”
“韵”是品茶中最难讲的,也是最难得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茶叶的原料上好,且制作工艺没有明显缺陷,便易得到茶气足的好茶。但要在“气”之外,尚有耐品之“韵”,则还需要更加精到的工艺配合。这也是为什么最讲究工艺的乌龙茶,会有“观音韵”、“岩韵”、“高山韵”、“丛韵”等说法。“观音韵”、“岩韵”在茶界几乎被讲烂了,然而真正有“韵”的好茶又有几款,即便有,又有几个人懂得欣赏呢?“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茶韵难寻,难在茶,也难在人,更难在人与茶的相知。
一泡好茶,人们常常会说“韵沉喉底”,如果喝茶时觉得喉咙也甘甜、滑润、甚至气息十足,就可以说一款茶有“喉韵”了。当然,“韵”不仅仅是喉韵。粗略言之,茶“韵”有三要:其一,“香”与“水”兼美且相融。其二,有茶气相伴,茶汤饱满且沉稳,韵味至少落喉。有“韵”的茶,可能不一定有十足刚猛的茶气,但一定不是品味仅止于口腔的“饮品”。其三,必须耐回味。这回味不是指简单的回甘生津,而是要品茶者在喝完茶之后,全身心都是舒适的,其香气、滋味、茶气相互交融而持久留存、引人回想。且不论“绕梁三日”,至少也有“余音袅袅”之感。总之,“韵”是一泡茶在“香”、“水”、“气”三个维度之后的总括性品味标准,是一泡茶在“香”、“水”、“气”皆可圈可点的基础上,所自然流露出的整体的、耐回味的美好状态。
审美品味关系着能否喝到好茶,也关系着能否让一泡好茶的美尽可能地展现于品饮者。或许中华文化所赋予的相对“虚玄”审美风格,与当今社会工业生产背景下重视标准、规格的体系有所不同,允许且包容差异。感官审评已直指茶的“饮品”特性,而茶在饮品之外的“艺术品”的维度,以“香”、“水”、“气”、“韵”四个面向来分析评断,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探索的品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