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间安排
发布时间:2024-05-18 点击:57
玉兔愉跃辞旧岁,金龙欢腾迎新春。日月不居,转瞬又一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年”到底是什么呢?据说它是一种给人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它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为驱赶这个动物人们燃放爆竹,于是过年就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
记忆中的年,味道很浓。
儿时盼过年,过年可以“戴新帽,穿新衣,高高兴兴走亲戚”;还可以让辘辘饥肠享受美味,因为老辈有“过日子不可以不细发,待客不可以不大方”的训诫。
一进腊月,女人最为辛苦。富裕的家庭会请裁缝到家,为一家老少裁制新衣;可一般的家庭,主妇既是主要劳动力,还要采购年货,家庭成员过年穿的衣服、鞋子也得自己亲手制作,因此那时的大姑娘小媳妇第二天早上大都有被煤油灯烟熏的黑鼻孔。
洒扫庭除,烙饼祭灶神的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一过,年的脚步就近了。腊月二十七八人们就开始过油锅,蒸碗、蒸馍馍。过油的有豆腐、煮熟的大肉,酥肉、鸡鱼、丸子等;本地人还炸点麻页(油和的面团用擀面杖擀薄,切成很多形状过油,出锅酥脆,作为饮酒前喝茶时的果碟)、麻花等。馍馍除馒头,一定要有包子和花卷,包子有糖包,豆包和菜包。糖包,豆包一般顶部捏一小耳朵,出锅之后,用筷子给耳朵上点一点红,以示喜庆,过去日子紧巴,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糖、豆包就算一样礼品,有拿8个、10个、12个不等,菜包大都留给家人吃;花卷必不可少,花卷预示来年松番(宽松)。蒸碗有块肉,条子肉、酥肉、鸡块、丸子、甜饭(八宝),粉蒸肉等等。
腊月三十这天,是我们的年。这里有“呜呀呜,撑船来,三十晌午过年来”的民谣,晌午的这顿饭是团圆饭,家家都很重视。这顿并不十分丰盛的酒菜米饭,却能让和睦幸福尽现——一家人聚集一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祝福连连。傍晚时分,男人贴门神,挂对联;女人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笼屉上,只等大年初一早上下锅。
三十晚上,家家挂起先人族,摆好祭品,烧纸祭奠,之后到初五每天都要给先人烧香,磕头。
大年初一,贾尧村最为热闹,不知从何年传承的拜年风日渐浓厚。
正月初一麻麻亮,家家炊烟冉冉,爆竹阵阵。孩子们穿戴一新,向长辈问安讨过压岁钱,吃过饺子欢天喜地的出去拜年了。吃过饺子的各家,桌子上会摆好香烟瓜子糖果等待邻人拜年。第一拨是孩子们,他们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二拨是花枝招展年轻帅气的青年人;第三拨是稳重成熟的中年人,最后是互道珍重的老年人。一拨一拨挨门串户,你去我来,问候声祝福声不绝于耳,他来我往,喜悦满足写在脸上。这天全村老少几乎全部出动,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也很珍惜这天的美好时光。
初二之后互访亲友。
黎明时分,窗外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昭示破五来临,正月初五,春节将去,但年的味道正浓;这除夕以来的许多规矩和禁忌(不吉利的话不能说;不允许搞卫生,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也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守丧的人家不能走亲戚…)都将被打破。这天早上也吃饺子,之后招待的客人都是送灯的宾客。
正月初七,是人七。晋人董勋的《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初七这天吃搅团,母亲说搅团粘魂。还说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吉祥平安。
初十以内一般都是待客的日子。这待客也很有讲究:有新亲的和好面的家庭讲究三轮,第一轮是喝茶,桌上摆有糖果,点心,麻花,麻页等等,一般是六到八盘,客人边吃边喝茶;第二轮是饮酒,先上八个凉菜,之后陆陆续续上八个热菜包括蒸碗在内,席间,劝酒之声不断;第三轮是四个盘子的热菜,这时馒头热茶也紧跟着端上来了。一般家庭就两轮,饮酒吃馍,俗称四碟八碗。
正月十五元宵节,锣鼓喧天闹社火。这新年的最后一天,热闹非凡。华灯初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红灯笼高高挂。收起先人族,座座坟茔也燃起了烛灯。
正月十六早上吃完饺子,新媳妇可以放心回娘家了。这晚孩子们手提“长命富贵”,手牵白兔……走东家,串西家,嘴里念念有词:“谁的灯笼会睡觉,我的灯笼会睡觉。”大家故意互撞灯笼,那里,他的灯笼着了,咧嘴在哭;这里,我的灯笼燃了,哈哈在笑。明明灭灭,笑语阵阵,喧哗片片。
这除夕、初一、初五、初七、十五,在关中当属过年的重要日子。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