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朝天山茶王:天赐中华神仙叶——领悟茶道
发布时间:2024-05-09 点击:57
茶叶,中国的茶树叶。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只要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就一定非常熟悉茶叶。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需品,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茶叶,滋养了中国人的身躯,也滋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但是,未必人人知道,茶叶便是茶树的叶子。有的茶叶,用茶树春天时的嫩芽炮制;有的茶叶,用茶树秋天时的老叶子炮制。不同的茶树品种,不同节令的叶子,加上不同的炮制技术,以及不同的冲泡方法,使得杯中之茶,其色香味各有千秋,风情万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深有体会,抒发了“人不可一日无茶”感慨。饮茶,兴奋解倦,利尿明目,解毒止渴,消食去腻,益思少睡,增加营养,抵抗衰老,降压减肥,强化血管,抑癌。当代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的饮料”。茶树,美丽的“六姐妹”。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重要一员。茶树一属有六个美丽传神的姐妹。即(1)山茶树,也叫曼陀罗树、耐冬、海石榴、川茶;(2)滇山茶树,也叫云南山茶花;(3)金花茶树;(4)油茶树,也叫茶子树、白花茶;(5)茶梅;以及(6)茶树。在“六姐妹”中,山茶、滇山茶、金花茶,可谓是“三朵金花”,是著名的观赏花木,以花容月貌著称于世(详见拙作《风雪冷艳赤玉环——山茶文化》)。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也是不少城乡居民喜爱的早点。茶梅,主要用作篱笆栽植,花篱或绿篱。茶树,即采集叶子以制作茶叶的树,茶树是茶叶之树,也是本文主人公。
茶典,散发着香味的中国史。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也是世界最早开发利用茶的国家。在早期,中国人以茶叶做食物。后来,人们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再后来,人们发现了茶叶的饮用价值,久而久之,茶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饮料。有典籍介绍,中国茶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神农氏时代,中国先民就发现了茶叶食用与药用价值。先秦时期,巴蜀地区就开始饮茶。早期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煮之百沸”,源于熬药。“采其叶煮”的“茗粥”,源自食用。即就是在唐宋,也被视作“唐煎宋点”,也就是将茶叶茶汤一道饮下,称之“吃茶”。至今南方一些农村仍保留有吃茶的传统习惯。茶的饮用,脱胎于食用与药用。从食用而来,蒸煮成羹汤而饮,往往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往往加姜、桂、橘皮、薄荷等,煮成汤汁而饮。三国之前,在中国饮茶,大概还是带有奢侈性质的高消费。在晋代以后,饮茶的习惯由上层社会向中下层社会扩散。至隋代,东晋以后长期分裂的格局终结,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唐代中期,茶文化异常兴盛繁荣。至宋代,中国茶文化基本成熟。
茶马古道,彰显“中国茶影响”。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商人就在边境以茶易物。在唐代,丝绸之路复兴,中国以茶易马,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欧洲各国。公元756年蒙古回纥驱马茶市,开创茶马交易先河。至北宋,茶马交易集中在陕甘,易马茶叶取自川蜀,在成都、天水置榷茶和买马司。至元代,废止宋代茶马治边政策。至明代,恢复茶马交易。明代汤显祖《茶马》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清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被学者称之为“茶马古道”的两条主要线路: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直达印度;另一条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茶马古道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千上万的马帮,风餐露宿,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深谷的宁静。从唐代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延续逾千年。自唐以后,中国茶叶陆续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至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乘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漂洋过海。特别是在富裕的欧洲大陆,茶叶成为生活品质、社会地位的象征。欧洲人一时尚难以确定茶叶的名称,因其来自神秘的东方,便称之为“神奇的东方树叶”。长期以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原产于非洲的咖啡和原产于美洲的可可,是人类最流行的三大饮品。咖啡、可可,是树的果实炮制所得,茶叶则是由树的叶子炮制而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步伐,中国经济迅猛崛起,中国文化也随之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饮茶人口越来越多,中国饮茶演变为全球饮茶。中国茶叶,一举超越了咖啡和可可,稳坐全球第一大饮料的交椅。人们惊奇地发现:全球第一大饮料,不是树的果实,而是树的叶子。茶叶,真是神奇的树叶,全人类都从这神奇的树叶中物质与精神的滋养。茶叶,是天赐中华的神仙叶,也是天赐人类的神仙叶。
茶艺“三君子”,彰显“茶功夫”。在唐以前,没有茶字。此前,以“荼”字包含茶的意思。我国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字的本意是一种带苦味的菜,《尔雅·释草》:荼,苦菜。常解释作“一种苦菜”。后来,由本意引伸出使人受苦的意思,比如荼苦、荼棘、荼酷、荼毒生灵等。《书·汤诰》载有:罹其凶害,弗忍荼毒。荼是带味苦的菜,荠是带味甘的菜,人们便以“荼荠”来比喻小人与君子。在早些时候,古人缺少茶知识,仅仅根据味道,将茶归于苦菜一类,以“荼”字覆盖茶,这完全可以理解。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茶与荼之不同,也随之制造了一个新字,即茶字。据有关资料介绍,“茶”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806-820年间。大唐是盛世,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最主要时期。在宝鸡法门寺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不少精美的茶具,这充分说明大唐时期盛行饮茶之风。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到僧侣道士,文人雅士,以至黎民百姓,可以说已经是“全民饮茶”。当茶饮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也成为当地人生活必需品。在未知饮茶前,少数民族“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改变了喝生水陋习,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准。自唐以来,饮茶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从原先熬煮茶汤变成只将沸水冲入干制茶叶以得茶汤。至此,茶水、壶密不可分,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