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游六堡,寻六堡茶香

发布时间:2024-05-08 点击:50
从广西梧州市区进六堡镇的路上,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却是山重水复,道路崎岖。都说山路十八弯,进入六堡镇,有280多个弯。在去六堡镇的路上,山路弯曲,很难想象前人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候,靠山路出行一次是如何的艰难。所幸的是,不时可以看见宽敞的河流,正是借助这些河流,六堡茶曾经的运输命脉,六堡茶得以从大山中一步步走出国门。
六堡茶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其红、浓、陈、醇,和独特的槟榔香气,成为众多茶人追捧的对象。钟灵毓秀产好茶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六堡镇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宜产茶,其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村镇境内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六堡镇的茶就种植在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的山谷山腰之间。
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而又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据记载:六堡镇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的水分已足,且高山的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
在六堡镇,人们把六堡茶当成茶,也当成药,家家户户都会存一些老茶备不时之需。镇里的老人告诉笔者,在缺医短药的年代,六堡镇的村民只要有感冒、发烧、头痛等,就会冲“老茶谷”(陈年老茶)喝。
而当地人出嫁,父母还会用茶做陪嫁礼。六堡人这样做也自有寓意,几年之后,这些嫁礼茶就变成陈茶了,药用价值也就显现出来了。特别是小孩就出生之后,如果小孩子遇到一般的伤风感冒,这些茶就派上用途了。六堡人将这些茶视为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的护身茶。
而历史上,六堡茶又曾经在异国他乡佑护过苦难的华人劳工。在清朝末年到二战期间,国势衰落,迫于生计的同胞,远渡马来西亚挖矿生存。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饱受苦役的华人,过着非常悲惨、朝不保夕的卖命生活。此时,华工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对这些华工来说,六堡茶不仅是安慰思乡之苦的寄托,也是保健保命良药。
从那时起,大量的六堡茶就从六堡镇运上船(排),通过一条条分支河流,最终汇聚到浔江、桂江、西江交汇的梧州,随着船只航行到南洋。如今,虽然现代马来西亚的采矿业衰落,但六堡茶却在当地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和华侨的心爱之物。
来到六堡,无论你怎么躲,都躲不过茶的存在,连菜,都如此布满茶香。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总可以在获取食物的活动中崭露出非凡的智慧。六堡茶本来是用来喝的,如果把它加入菜肴的制作中,可以说是别具风味。食物在醇厚的茶汤、香甜的茶叶的烹调和烘托下,味蕾可以在瞬间激活关于六堡小镇的所有记忆——群山环翠的美景,朴素的六堡人家载歌载舞……
合口码头——“茶船古道”的起点,通过水路将六堡茶销往海外。通过码头岸上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与水道两岸坚实的石堤,依然能看出合口码头当年的繁华。
自古以来,六堡镇通过内河航运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形成了历史积淀深厚的“茶船古道”。茶商在六堡镇收购茶叶后,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六堡茶造就了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同时也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