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最宜精
发布时间:2024-05-08 点击:54
陆羽在《茶经》里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其意是,若只为解渴,单纯喝水就可满足。若是“荡昏寐”,消睡提神,神情愉悦,就要饮之以茶了。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的精神饮品,喝起来就不能草率应付和马马虎虎,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细、审美、仪轨和诗意。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如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就必然“饮之成疾”,不可不慎重对待。陆羽在《茶经》开篇,就强调“为饮最宜精”,可谓微言大义。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茶,都益于身心健康,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开怀畅饮。结合上文我们知道,茶因含有生物碱而“味至寒”,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才最益于健康呢?答案自然是“阳崖阴林”,“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上者生烂石”。
陆羽在《茶经》中举例写道:“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也就是说,生于阴山坡谷的茶叶,由于光照少而极寒,这就不是最“精”的茶,因此不宜饮用。“为饮最宜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农残、化肥、灭草剂、植物激素泛滥的当下,对于正确树立健康饮茶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与我多年倡导的“喝好茶、少喝茶、喝淡茶”的健康理念,基本是一脉相承的。陆羽又以大家熟悉的人参作为案例,讲述了如果采制不精、辨别不清,人参不但没有什么药效,而且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为避免饮之成疾,就要从源、采、造、煮、饮等方面严格把控,一个“精”字,贯穿了《茶经》的要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