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懂普洱茶,这四道“门槛”你跨过了吗|未晚叟专栏

发布时间:2024-05-05 点击:57
图为:2018品牌价值十强品牌的历年品牌价值,单位:亿元。(图源于农业品牌研究院)
多年稳居中国茶类品牌价值第一的普洱茶,按说应该在国内市场攻城掠地,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实不然,如我所在的传统绿茶产区,普洱茶只能算小众茶,影响力和消费群体都不大。这里除了消费习惯等原因外,我以为相比绿茶等其它茶类,普洱茶有多重的消费“门槛”,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对此我有切身感受。
我有着30多年绿茶品饮经历的茶人。从2010年开始,几经周折,于2017年正式转投普洱茶阵营。几经周折,一方面说明普洱茶的吸引力足够大,历经周折痴心不改;另一方面也说明想要登堂入室喝明白普洱茶,并非易事。
图为: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勐腊茶区(图源于网络)
我感觉,普洱茶的“门槛”有四个方面。
一是认知的“门槛”。普洱茶的品类太复杂。拿到一饼茶,首先要分清生茶、熟茶,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绿茶思维的人来说,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我是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搞清楚。以后才知道,还有更复杂的分类在等着你,如古树、大树、老树、小树与台地,春茶、夏茶与秋茶,纯料与拼配,古六茶山与新六茶山,新茶、中期茶与老茶,还有宫廷、女儿茶等等。2010年我出差普洱市,面对满大街的普洱茶铺和琳琅满目的普洱茶,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最后想想还是买点“皇室”喝过的宫廷普洱茶吧。现在想来简直是笑柄,以至后来我买了很多普洱茶书学习,家里挂了大大小小的云南地图和普洱茶区图。但要把这些情况基本搞清楚,花费的不光是时间和学费,更需要耐心,可能也只有我等这些中年茶人才有这番坚持吧。
二是渠道的“门槛”。2013年,我不辨真假也无从辨别,从电商平台购买了100元3饼的冰岛,以及200元1饼的老班章,喝了以后感到有尘土味,远非想象的美好,再次熄灭了我的普洱热情。2017年初,我汲取教训,从某大品牌地区代理商那里买了几提生茶,后来发现,比授权的电商平台贵出不少。再深入探究,电商平台有茶商的自营店、旗舰店和非茶商的店铺之分,有vip和普通消费者之分,春茶季加入会员群,能够享受一年中最优惠的价格。这些窍门,不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不交足不菲的学费,是难以弄明白的。即便找到了正宗渠道,如果遇上近期网上爆料的“老班章”被代理的情况属实(详情敬请阅读刊文《网传老班章茶农被“代表”,引发普洱茶圈舆论风暴》一文),那也有可能买不到正宗的普洱茶。普洱茶渠道的“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图为:老班章原住村民就某品牌茶企新品用料的抗议。(图源于老茶文摘)
三是仓储的“门槛”。按我原来的理解,相对于绿茶的冷藏保存,普洱茶的存储应该简单一些,其实要求更高。不仅有干仓、湿仓之分,自然仓、人工仓之别,还有家庭仓、企业仓的差异;不仅要生、熟分开,不同年份的茶也不能混在一起。至于要不要密封保存,更是见仁见智,无所适从。现在更把仓储纳入到普洱茶的后发酵环节亦即生产过程之中,把好仓储和好原料、好工艺等量齐观,对消费者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
最近有个极端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南京某医生因其购买某品牌的茶王树、一扇磨没有达到预期口感,愤而质疑普洱茶品质和商家诚信并要求退货。我也是这家品牌的粉丝,仔细研究他的吐槽,我以为可能不是普洱茶品质问题,而是普洱茶长期存放在医院空调房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造成的一时口感不佳。可见,要想喝到可口的普洱茶,得首先把自己培养成普洱茶专家才行。
图为:普洱生熟茶外形区别。(左图:普洱生茶;右图:普洱熟茶)
四是品饮的“门槛”。且不说绿茶的简便易行,就是和同样使用工夫茶具的乌龙茶相比,普洱茶的品饮也更复杂。首先是要醒茶,普洱茶固然可以拿起来就喝,但醒不醒茶口感大不一样,甚至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但醒茶短则三五天,长则半年到一年,也不是一般人能忍耐的。其次,生茶和熟茶,新茶和老茶,不同山头地域的茶,对水质、冲泡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样一款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水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海拔冲泡,口感各不相同,非经年累月浸润其中,是难以入其堂奥的。
图为:普洱生熟茶茶汤区别。(左图:生茶茶汤;右图:熟茶茶汤)
越过这几道“门槛”,基本上就成为普洱茶专家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固然,普洱茶一山一味的丰富口感、愉悦的身心体验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值得茶人去追求和付出;但处在一个快消时代,面对广大青年消费群体,特别是推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降低乃至拆除“门槛”,让更多的人便捷地享受普洱茶的魅力,进一步振兴云茶产业,是新时代普洱茶界顺应美好生活需要应该破解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