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贡茶及名茶鉴赏
发布时间:2024-05-04 点击:54
明代是我国散茶生产的兴盛时期,茶的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当代茶区的雏形。除北方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不宜种茶外,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阔地区遍植茶树,使一些原不曾产茶的地区开始了种茶制茶的历史。许多史料表明,明初郑和在下西洋的路程中,将茶籽带到了台湾,使台湾开始了茶的种植和生产。明代由于朱元璋顺应茶业的发展趋势并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从而废团茶兴散茶,加之制茶技术的改进使炒青茶逐步取代蒸青茶,所以,明代名优茶大量涌现。明初贡茶的数量较之宋代有所减少,但到明中后期,朝廷和地方官吏层层盘剥,贡茶生产成为茶农重负。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太祖时(1368--1398年),建宁贡茶1600余斤,到隆庆(1567- -1572 年)初,增到2300斤。明正德九年,浙江按察金事韩邦奇的《富春谣》:“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夺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乃无。於戏!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可见明代贡茶为害之甚已达怨声载道的程度。明代黄一正在《事物绀珠.茶类》中提到98种名茶;明代徐渭的《徐文长集》中所列明茶叶有30种之多;明代许次纾的《茶疏》、熊明遇的《罗界茶记》、周高起的《洞山界茶系》中均记载了大量名茶。明代贡茶主要采自福建、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等地。明代主要贡茶有:
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产于建州(今福建)。
苏州虎丘、苏州天池,产于江苏苏州。
阳羡茶,产于常州(今江苏宜兴)。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
顾渚紫笋、罗界茶,产于湖州(今浙江长兴)。
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茶,产于越州(今浙江绍兴)。
蒙顶石花、玉叶长春,产于剑南(今四川雅安蒙山)。
新安松罗(义名徽州松罗部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北乡松罗山。
天目茶,产于浙江临安。
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
除上述珍品外,明代还有众多名茶,主要有:
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鋏甲,产于邛州(今四川邛崃)。
薄片,产于渠江(今四川从广安至达县)。
真香,产于巴东(今四川奉节县)。
骑火,产于龙安(今四川龙安)。
都濡、高株,产于黔阳(今四川泸州)。
麦颗、鸟嘴,产于蜀州(今四川成都、雅安一带)。
绿昌明,产于建南(现四川剑阁以南)。
碧涧、明月,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茱黄纂、芳蕊祭、明月纂、涧纂、小江团,产于峡州(今湖北宜昌)。
柏岩,产于福州(现福建闽侯一带)。
先春、龙焙、石崖白,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山。
白露、白芽、北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
云脚,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举岩,产于婺州(今浙江金华)。
绿花、紫英,产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
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产于浙江余姚。
瑞龙茶,产于越州卧龙山(今浙江绍兴)。
石笕茶,产于浙江诸暨。
分水贡芽茶,产于浙江分水(今浙江桐庐)。
后山茶,产于浙江上虞。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
龙湫茶,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
方山茶,产于浙江龙游。
阳坡横纹茶、瑞草魁,产于了山(今安徽宣城)。
小四岘春、皖西六安,产于六安州(今安徽六安)。
云南普洱,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黄山云雾,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石埭茶,产于安徽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