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一)

发布时间:2024-05-04 点击:47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开发成功的有机食品。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首次把开发的有机茶产品出口到西欧市场从而开创我国有机茶生产的先河。随后,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和云南等省也相继开发成功。截至2003年底,我国已获认证的有机茶企业已达300多家,认证茶园面积8000多公顷,有机茶产量估计8000多吨,占茶叶总产量的1.1%,且大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家,价格比常规茶高出30~50%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近年来有机茶开发在我省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截至2004年4月福建省已获有机认证的茶叶企业20多家,其中宁德市有11家,闽东有机茶开发正走在全省的前列。由于在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因此,茶园害虫防治问题成为当前有机茶开发生产的主要障碍。本文从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的原理出发,探讨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1、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与其它一年生作物相比茶园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也较为丰富,且年度间也较为稳定。但是,茶园也是一个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生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栽培措施的变革,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有利于茶园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由于重视推广良种而未注意品种的抗性,使茶树的抗逆性有所减弱;由于普遍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活性下降,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导致吸汁性害虫暴发成灾;由于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病虫本身而忽视茶园生态环境的作用,盲目依赖化学农药而忽略其他防治措施的协调配合,致使大量茶园有益生物被杀伤,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原理就是在充分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茶树、病虫害、天敌以及其他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以茶园环境调节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通过保护和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共存,以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主要方法包括:选用抗性茶树良种、利用害虫天敌、利用生物制剂、利用植物杀虫剂或植物保护剂、利用昆虫性激素、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利用诱虫灯和农业技术等。随着现代生物学、现代生态学、生物技术以及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害虫的持续控制提供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