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下中国茶叶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4-05-04 点击:51
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实质上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今一种新型、最富生命力的经济。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对它的内涵可理解为:
(1)知识是一种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在知识要素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巨大杠杆作用表现在使劳动者素质高级化,劳动工具智能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本身就是劳动者体力和智力输出并有机结合的运动过程,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的过程。知识的交换价值表现其一是知识的载体具有交换价值;其二是知识的运用结果具有交换价值。知识价值的根本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2)知识经济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专家们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人类经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社会,又称劳力经济阶段;二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人类经历了以资本、机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社会,又称自然资源经济阶段,三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阶段,又称智力经济阶段。
(3)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综合体。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仅是以科学水平为标志,而更多的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就是以科技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标志的,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紧密度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就显而易见,也正是由于知识这种生产要素导致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才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4)知识经济是知识全民化的经济。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科技现代化水平,即公众对于知识和科技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技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养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这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经济主要特点是:一、知识与技术的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二、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处中心地位;三、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灵魂;四、服务业、咨询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五、人才素质和技能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的特征概括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资本投入的无形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决策的知识化,其中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化是知识经济最主要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茶业的挑战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信息网络、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近年来这两大技术在我国农业方面的研究应用有了快速发展。 茶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茶业,必将毫无例外接受各种挑战,发生重大变革。引进和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来改造发展这一古老的产业,是茶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巨大活力。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鼠的相继诞生,以及酵母、线虫、拟南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各类生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展开,新基因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生物技术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二个热点领域。可以预言,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将会对世界技术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六年来共有58种植物,获得新基因植株,大约几千例已进入田间试验,其中转基因蕃茄、抗虫棉等进入了推广阶段;在美国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整个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12%。在我国,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资料报道,90年代初我国一度为世界上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1998年我国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67万公顷和1%。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和中棉所30等),已推广面积13.3万公顷,减少防治棉铃虫用药60%-70%,增产20%-25%。间接经济效益1亿元,安徽省使用抗虫棉面积达7万余亩,铜陵、和县、无为等地均有一定面积。
1989年中科院等离子所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把离子束注入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用离子束辐照育成己审定作物8个(水稻6个、小麦1个、蕃茄1个),在安徽省应用面积达14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其中育成优质稻d9055,生产上已推广500万亩,省农科院运用离子束注入茶树新品种改良也取得一定进展。离子束注入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创造了一批有特点的新型基因材料,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利用氨离子注入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使后代无融合生殖率从14%提高到48%,这对水稻杂交优势一系法是新的突破;离子束应用于植物转基因与远缘杂交,由于在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粒子的注入、动量的传递和电荷的交换可导致植物细胞质表面刻蚀,引起细胞膜透性和跨膜电场的改变的原理,安徽农业大学与省农科院利用该法将gus基因导入水稻和棉花带壁细胞,并将外源潮霉素抗性基因导入水稻种质细胞,获得此法首例新基因植株;此后安农大生物系又用此法把对生叶基因注入玉米植株获得多种具有对生基因并具有良好抗性基因的多功能玉米植株。
生物技术在茶业中同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拟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转基因的茶树优良品种,提高茶树的防虫、抗病及抗逆能力,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十五”期间可望选育出2一3个抗虫优质茶树品种,年产优质种苗3000万株,十年内推广种植抗虫优质茶树新品种十余万亩。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前景已经被许多专家看好。
当今社会正迅速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对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正在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变革,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信息技术在工业、商业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已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它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国际上正在掀起热潮,它将对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加入wt0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引进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茶业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全面引进各种信息技术,实现茶叶生产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及资源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和传播应用,才能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将是我国茶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己受到世界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持。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即3s技术和智能决策、控制系统相集成,为农庄进行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喷药以及产量预估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农户在家或办公室可实时查询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状况,适应市场需要,生产市场对路的农业产品;政府和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获知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欧洲共同体已将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列为重要发展规划,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图象处理、模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机器人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规划、管理、监测、控制、分析等,以应对欧洲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也正掀起高潮。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纷纷创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如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成立了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农林科学院成立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单位研制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创建的用于传授农业技术、提供远程决策咨询的网站,已贯穿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二十多个。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在世界上园面积排列第一,产量第二。茶因分布较为分散,茶农种茶、制茶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基层缺乏大量茶叶技术人员,针对国情,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已经逐步趋向成熟的专家系统技术。将专家系统应用于茶业,建造茶树栽培管理、质量检验等各类专家系统,可有效模拟茶业各研究方向的领域专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因此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茶业中来是很有必要的。与其它作物相比,专家系统技术在茶业中的应用还比较滞后,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刚、袁红春等同志在此项技术应用于茶园施肥、茶叶审评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还没有进入实用化阶段。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指导云南省研制的茶叶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已在云南思茅地区得到应用,收到群众好评。
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