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晒青与烘青之间在各方面的区分

发布时间:2024-04-29 点击:65
2003年实施的《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节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2008年12月,新普洱茶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这个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艺制成的,也是形成云南普洱茶的原因。
不论是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都包含“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这句话,意为只有用晒青毛茶为原料才能称为普洱茶。虽然标准上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但我们还是会经常听到业界关于晒青普洱茶与烘青普洱茶的争论,有的茶友认为烘青的普洱,只要滋味处理得好,一样是很好的普洱;有的茶友则认为烘青的茶,根本就不能叫普洱……本文从几个常见的争议点出发,简单明了地为读者解析两者的不同。
争议一:晒青和烘青在工艺上是怎样定义和区分的?
茶影:探讨晒青和烘青这两种工艺首先应该区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传统工艺是指机电等制茶设备使用前的普洱茶制茶工艺,晒青是传统工艺中毛茶和紧压茶干燥的唯一方式。经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在太阳下进行日晒干燥,由于茶叶中酶的活性在20℃~45℃之间表现最佳,而日晒的温度正好有利于茶叶内酶活性的发挥。日晒后茶叶中保水量在9%~10%之间,一方面不会让微生物活动使茶叶继续发酵,甚至发霉变质,一方面又可以让酶在茶叶内进行催化作用。
素心:传统的晒青完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因此干燥后的毛茶具有一股特殊的“太阳味”,在传统工艺里,通常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从十点开始晒青到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但如果碰上阴天或雨季,晒青不能及时或者干燥不彻底,茶青便会过度发酵,甚至出现霉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才借鉴其他茶类的烘干方式,在一些山寨里的传统作坊,采用锅炉加温,热风烘干的方法,在一些较成规模的茶厂里,则使用机械烘干机进行干燥。我认为这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上的一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