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的萌芽及早期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8 点击:68
远古时期的西双版纳各民族先民们,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食用野生茶树叶。据考证,布朗族是最早认识、种植、食用茶叶的民族。现代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和哈尼族的喃咪茶,均是原始生食茶习俗的遗留。茶叶的食用、药用价值,促使先民们有意识的驯化、栽培及利用茶树。同时,为了贮藏及对外交换的方便,先民们利用阳光来晒干茶叶,从而揭开了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历史的第一页。东汉三国时期,西双版纳属于蜀国永昌郡南涪县辖区。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到达云南,以宽大的怀仁心和安抚政策征服了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心。尽管诸葛亮并未到达滇南的西双版纳古茶区,但这里的先民出于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对强盛的蜀国王朝的真诚归顺,将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功劳归功于诸葛亮,敬奉其为“茶祖”。在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南糯山、等地,至今仍流传着诸葛亮赠送茶籽给当地各族先民和指导当地各族先民利用茶叶的传说,史籍中也有不少把西双版纳茶王树称为“武侯遗种”的记载。
唐宋时期,西双版纳属于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管辖范围。傣历五二二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西双版纳个部落,以今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景陇金殿王国。西双版纳普洱茶的生产逐渐兴起,并开始与外界进行茶叶贸易。但由于重重大山阻隔,道路艰险,并受政治条件的制约,使得中唐时期的“茶圣”陆羽对云南茶叶知之甚少,未能在其《茶经》中提及云南茶叶。陆羽之后一百余年的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在樊绰的《蛮书》(又名《云南通志》)中才有了对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茶叶的明确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法采造。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其中,银生城即今思茅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银生节度使的所在地,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而出产茶叶的“银生城界诸山”则包括了今西双版纳、思茅境内各大茶山。当时的西双版纳被称为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有茫乃(即傣族先民)、朴子(即布朗族先民)等,隶属于南诏过管辖。当地百姓必须以最好的土特产品向南诏王朝缴纳贡赋,茶叶便是其中之一。银生城也成了南诏时期西双版纳茶叶的集散地,南诏统治民族蒙舍蛮(即彝族先民)正是通过银生城收取西双版纳朴子、茫乃等民族缴纳的茶叶,并“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