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史,福尔摩沙的茶路三百年
发布时间:2024-04-23 点击:96
台湾茶史(福尔摩沙的茶路三百年)
台湾地区本身有野生山茶,但何时开始栽种,无法得知。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在三百多年前的荷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城日记”曾于一六四五年三月十一日记载道:“茶树在台湾也有发现,似乎与土质有关”,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却为台湾地区茶史的重要开端。
自荷兰、西班牙时期至清初,台湾地区的原生山茶并未被开发为经济作物,仅为原住民作日常饮食之用,并无系统化的经济量产。当时许多西方的海上强权,皆以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岛作为东西方交易的中枢所,而台湾当时就是扮演着这样中转站的角色。虽说台湾本地有山茶树,但该时期因为建设、技术、人才缺乏,也较少人会想到要在此地种茶。直至两百余年前,才陆续有文献记载有引自福建的茶苗与制茶师傳,开垦台湾茶园的栽培记录。
到了康熙年间,根据《诸罗县志》(一七一七年)记载:“台湾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树,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简单加工制造,而作自家饮用。”而根据《淡水厅志》中记载:“猫螺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这种野生茶就是所谓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台湾中南部山区发现这种野生茶树,但与目前普遍的饮用茶不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