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产业进入鼎盛时期

发布时间:2024-04-15 点击:59
明人谢肇淛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1744年,普洱茶被清朝廷列为贡品,同时普洱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进贡中的新宠。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同时为了配合贡茶的质和量的控制,明文规定“贡后方许民间贩卖”。这时,普洱茶已风靡了全天下。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流入丽江。丽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因此可以说,临沧茶叶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古道马帮。也就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进入鼎盛时期。史书载:清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每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云南,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这条商路。这时期的茶马古道异常兴盛。而临沧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名遍天下”的时候。19世纪末,云南全省茶叶销量达到1500吨。临沧的茶叶种植也在明清时候达到高峰。双江的“勐库”大叶茶始种于光绪二十五年;凤庆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知府琦璘大力倡导,每户发茶籽一碗在凤山种茶,很快凤山各处布满茶林,并进而发展成为云南产茶最多的县。双江和凤庆很快成为下关茶厂加工沱茶、边销紧茶的重要原料产地。新茶区的大量涌现,使云南茶在1937年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全年共产茶4800吨。1940年,滇茶销藏达到高峰,年销1500吨。在此之前的1939年,滇茶出口也达到了高峰,年出口1600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临沧茶产业迎来了辉煌鼎盛时期,改写了云南只生产普洱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