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树种特点

发布时间:2024-04-15 点击:54
茶史探索古老的茶山新兴的茶城江明彩云之南的红土高原,历经几亿年的自然变迁,形成了山川河流的奇特性,繁衍了民族的多种性,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演绎出人文的多元性。其中一种叫茶的植物便是最能反映云南自然、社会变迁的典型之一。
因为有了茶,才有了人在草木中的“茶”字;因为有了茶,才有了连接四方的茶马古道,才有了与茶有关的建筑、市场;因为有了茶,才有了茶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友善;因为有了茶……一、木兰化石————世界茶树之源据云南地质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的考证,在2、3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这里是一片茫茫大海。约距今2亿年~6700万年前,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几经沉陷凸起,形成内陆湖盆。到了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老“第三纪”之交,云南地形翻腾凌搅。“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把古云南挤凸起来,使云南成为高原。距今250万年前后,高原继续抬升,群山峰岭耸峙,峡谷纵横交错,河流汹涌深切。这个时期的古云南高原,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喜得其所,在这里发生、滋殖、演化。许多被子植物、宽叶木兰植物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繁殖,演化,使茶树有了滋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茶树这种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又要有一定荫蔽度的森林被子植物,于是便托天之福,有了滋生的条件。在大自然的洗礼下,茶树的始祖宽叶木兰迭受磨难,又经历漫长的无数次变异,才形成了如今我们可以见到的野生古茶树。(植物进化系统中,木兰目演进到山茶目,中间经过了五桠果目,并非直接进到山茶目,地质工作者何昌祥认为:山茶目是由木兰目进化而来,有相当的依据。但尚未得到植物学家认定——。
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树的始祖。因此,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老野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是唯一具备茶树原产地要有原始型生理特征的茶树、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是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区系等三要素地区。1978年,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云南思茅市景谷县植物化石被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公布,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惟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3540万年。我国已发现的木兰化石只有两种,宽叶木兰化石仅见于景谷县,中华木兰化石见于思茅市境内的景谷、景东、澜沧,临沧市的沧源、临沧,保山市的腾冲,德宏州的梁河等7个县。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与茶树有较多相似之处,在遗传上有亲缘关系。所以,发现有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的地方及其周围附近,均发现有野生古茶树群落。
二、野生古茶树群落————世界野茶之最大自然赋予了彩云之南特别的恩惠,在这块古老而生机勃发的红土地上,野生古茶树可以说遍布全省。
经普查全省发现野生古茶树群落50多万亩,分布在昆明、曲靖、楚雄、玉溪、大理、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9个州、市的31个县、市。特别是澜沧江中下游的思茅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是野生古茶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其中思茅市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在20余万亩,分布在9个县的40余处,而且野生大茶树树龄之长,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可以说,思茅市具备了茶树原产地的三要素,即一有茶树的原始型生理特征,二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三为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
因此,专家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思茅市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思茅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径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面积达28747.5亩;分布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优势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在这个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如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千家寨范围的上坝、古炮台、大空树、大吊水(瀑布)、小吊水、大明山等处。
千家寨1号野生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450米山中,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7米,叶片平均大小14×5.8厘米,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花冠27茶史探索大,平均直径5.7×5.6厘米。花瓣白色,每朵花14瓣,抗逆性强,未见冻害。
千家寨2号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280米山中,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19.5米,树幅16.5×18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02米。
这两棵野茶王树,经专家考证树龄分别是2700年和2500年。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在中原叱咤风云的时候,它们就破土而出,在莽莽大森林里默默地生长着,同其它植物和谐相处。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的“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径围至少在3.2米,直径至少1米左右,与千家寨1号野茶树相似。而1842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的“野茶树”,树龄不过150年左右,比起千家寨1号2700年的野茶树,实是太小太小。
镇沅千家寨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树,对于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学、茶树遗传多样性及茶树资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初,千家寨树龄2700年的1号野生古茶王树,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最大的古茶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同年4月,来自韩国、荷兰、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63人云集镇沅县,考察了千家寨野生古茶树,与当地600多名群众,在2700年树龄的1号野生古茶树下,为“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
三、过渡型古茶树————世界茶树之王在云南省思茅市境内,不仅有野生型的古茶树群落和野生大茶树,而且有过渡型的古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000年左右,从古至今一直为当地农民采摘利用。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原思茅市茶叶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云南省茶叶学会、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市政府、思茅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型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专家组指出: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这株古茶树的发现,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28学、茶树良种选育、农业遗产与农艺史、地方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而认定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惟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中国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茶史、世界茶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缺环。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村现场考察,对邦崴古茶树进行研究,一致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这一结论轰动了世界,印度《阿萨姆评论》1993年第四、五期连续刊载研究成果:1993年4月15日泰国《新中原报》“云南载: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文汇报》“世界同一天香港报道: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1993年4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载:“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思茅。”菲律宾载:世界茶《世界日报》“云南思茅山区,叶发祥地。”至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云南省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四、栽培型古茶树————世界茶园之冠在思茅市这块创造生命奇迹也创造文明奇迹的热土上,先民们开创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这就是生长在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村原始森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