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10 点击:70
道教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道教遵从的养生理论和服食方术促进了茶事的兴盛与茶道文化的发展。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具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因此,道教很早就了解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
《续搜神记》中也有仙人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在武昌山采茶,遇到一高丈余的神仙毛人,把成丛的茶树指引给秦精。神仙不仅自己嗜茶,还引导凡人采摘饮用,神仙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茶经》引述了大量此类记载,说明陆羽相信道士与茗茶关系密切,道教与茶道的关系最为久远。壶居士《食忌》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恰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道教茶对饮茶得道的追求。《广陵耆老传》也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官吏捕之入狱,“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神话传说将茶事与道教养生得道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清静无为是养生要旨,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们追求精行俭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寿年丰、世事和平,达到清静之境。道教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也成为道教的显着特征。茶道精神与道教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宫观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现代兴起的无我茶会,以及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都体现着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历代文人雅士煎茶、咏茶,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