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茶歌·茶风——益阳茶文明习俗

发布时间:2024-04-08 点击:64
益阳茶文明声名远播,切莫只以为时贤俊彦、学士文人独领风骚,真实构成丰腴文明土壤、优异人文环境者,为历朝历代益阳公民。千古茶亭作证:万千习俗事象才孕育出益阳茶文明的博学多才。
茶亭是一种上面有顶,四周打开的建筑物,盛行于全国各地。《园冶·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多为竹、木、石等资料建成。底平面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和扇形等。亭顶与之对应,通常为翘檐式。常建在路旁或大路上,供行人喝茶解渴,欣赏歇息、谈经说道。
益阳茶亭来源甚早,自汉代始,便有兴修。宋时盛行、清代为盛。清同治十二年七修《益阳县志》载:乡下大路多有茶亭,数以百计。后安化一带,茶业兴隆,茶亭更多。
茶亭的兴修,通常都是当地大户人家或为官者捐资,少量是村民出资投力共建。建亭习俗很有考究,相亭是必不可少的,即建亭前择卜亭地和四角定位。其规范:后有竹倚、前有所凭,左右完固,地形平夷,四水来潮,亭基润泽。通常恭请通晓阴阳堪舆的老师傅或风水先生亲身观察,下罗盘、定方位、看山家定四脚。亭的巨细,由捐资者断定,有钱人“内七外八”,即亭内占地0.7亩,包含屋檐面积,外达0.8亩。财力缺乏者不以此为据,特别是山区择平地不易,亭的面积因地而异。面积巨细及四脚断定后,细心量出“中宫”地址,即亭的中心点,以中宫为基点行奠基礼,就地址烛、烧香、酹酒,用锄头铁锹破土,立高竿,竿头挂一匹长红布,然后挑选好日子,动土开基。开基之日,村民自发燃放鞭炮,欢天喜地、火热非凡。至竣工之日,捐建者还会大摆筵席,用好酒好菜款待建亭者和众乡邻,连过往行人也可饱吃一顿。
茶亭设备通常为醒意图亭联,风格各异的亭檐,满亭桌椅板凳,青瓷花碗,西南面有一烧茶房,并备有很多茶叶。建亭者要拿出必定数量的田地产收入作为亭产,或捐白银,以供沏茶者酬工和每日茶水开支。过往行人和乡邻同乡都可在此喝茶休闲,品茶评茶。大茶亭可聚近百人,小茶亭也能坐二三十,是当地名不虚传的休闲中心、信息中心和茶叶研究中心。
1928年,桃江县的彭子仁在该县松木塘与杉树仑结合部的大路旁修筑了穿坳仑茶亭,置田31.5亩,土3亩,作为亭产。其亭广大,可供16桌人喝茶。特别是亭联两首,颇邀时誉,后载入《中国亭联集锦》和《百业谐联大观》。其一:“生计尽关怀,远程辛苦,坐顷刻稍息疲惫,哪管春秋冬夏;岁月同过客,逆旅奔走,喝一杯全消渴癖,听凭南北东西”。其二:“穿破功利关头,想只因富有身家,过此尽属康庄道;坳上清闲位置,看不上江山风月,少座都为畅快人”。
许多茶亭捐建者还乐施好善,遇有灾害之年,在亭中备有大米食物布疋,捐给难民果腹御寒。民国九年,由周华亭倡修的沧水铺茶亭,亭长12米,横跨大路,楼上寄存棺材,以济猝死途中无力安葬者。其亭联也不差劲:“素昧平生同坐坐,关山难越且迟迟”。横额:“沧浪清兮”。
许多茶亭还广传善良礼孝。坐落安化小淹乡石门潭的奉义茶亭,是1937年由龚怡发遵母陈护英遗命所建,取名“奉义”。陈护英“品性坚贞,夙怀慈悲”,28岁丧夫,抚龚怡发为嗣。见行人过此,欲饮无茶,欲歇无荫,且常有绿林啸聚,匪迹出没,临终嘱子:“暂不买田,先建茶亭。”怡发谨遵不渝,逾四载亭成,行人称便。至今亭房照旧,楹联尚存:“受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千古茶亭,见证了前史风雨,为公民换来了温馨,喝的是茶水,品的是茶香,说的是茶道,唱的是茶风。
茶风留韵
益阳茶文明中的习俗事象汗牛充栋,传统深沉,并各具特征,风味无量,最扣人心弦的恐怕要数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又称“十番鼓”、“十欢”。它最早来源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通常在节日、喜庆宴会、迎神赛社中,聚十多人,以金革丝竹演奏。其曲目由若干曲牌与锣鼓经连缀而成。原以打击乐为主,后开展为锣鼓与丝竹独奏。其乐器、乐曲则因事因地而异。叶梦殊《阅世篇·纪闻》载:“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
安化、桃江许多上年纪白叟谈起十番锣鼓津津有味:年少喜看十不闲,首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系大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一人操作,艺人手打脚踩不得闲。他们有时还追着看几场,有个白叟还唱起了民歌:“打十不闲的不害羞,背着架子鼓满街溜;南京熟了南京去,北京熟了北京游;南北两京都不收,回到老家度春秋”。这与《阅世篇·纪闻》“十有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不约而同。
正宗的十番锣鼓乐器有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大众特别喜爱,就如《桃花扇·选优》:“咱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益阳十番锣鼓之火热,有无名《竹枝词》为证:“山神庙里夜人繁,山神庙外月当关;老少喝茶烟焚烧,子弟场中较十番”。
至康熙年间,益阳十番锣鼓不必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钟……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扮演者各有绝技。
采茶灯由十番锣鼓演化而来,乐器削减,扮演者增多。每当新年时刻,大人吹打乐器,由孩提饰采茶女,挚花篮,每队8或12人不等,又以两少年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采茶女欢欣鼓舞,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前扮演,赏以银钱酒果。自正月初一至十五夕而止。其唱词分12个月,内容首要是体现采茶女一年中生产活动及生计情形。
采茶戏的规划就更大了。《益阳县志·礼俗篇》载:“自元旦至元宵,沿街宣扬歌唱……或妆扮女子,唱采茶歌,比户游行,谓之‘采茶戏’。”男女老少,乐此不疲。
由此可见,益阳自万历至今400多年的新年采茶戏气势之浩大、局面之火热、时刻之持久、影响之深广非同凡响,奠定了我国戏剧史上无与伦比的位置和品牌。
说到采茶戏,不得不提花鼓戏,它归于我国戏剧的一种种类,盛行于湖南、湖北、安徽,均由十番锣鼓嬗变,从民间歌舞开展而成,因以鼓作伴奏乐曲而得名。其艺术风格与采茶戏附近,故湖南衡阳花鼓戏也称为采茶戏。
益阳花鼓戏前史悠久,门户很多,有西湖路、益沅路、宁乡路、湘澧路等,素有“花鼓戏窝子”之称,自成体系,别出心裁,奇光异彩。不管春节过节,仍是大众的红白喜事,包含白叟寿庆,小孩三朝,都要叫上戏班子火热一番。1959年元旦,益阳花鼓戏作为优异曲种选调怀仁堂为全国农业大会扮演,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艺人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热接见。
还有咱们当今在农闲或节庆日子里常常看到的地花鼓,一男一女手执扇子、手帕登台扮演。扮演上考究“说、唱、做、舞”四功。按其地域特征,可分三个门户:安化山区传统厚重,盛行功夫,故有武打成分;桃江、赫山丘陵,受莲花落影响,考究板头,唱腔美丽;沅江、南县湖区,受洞庭民歌影响较大,歌舞偏重。尤以体现采茶、制茶、售茶、品茶的地花鼓,扮演者转圈时举措随之改换,使人觉得诙谐幽默,故有“茶花鼓”之说,为大众所妇孺皆知。
十番锣鼓唱茶风,声名远播五大洲。
茶歌传情
益阳茶文明源源不绝,习俗事象灿若星斗,尤为杰出的是公民大众以口头方式创作和撒播的很多茶歌,则以其明显的思维艺术特征自立于茶文明之林,独具风貌,自树一帜。能够毫不夸大地说,茶歌的很多创作和广泛撒播,才使得益阳茶文明愈加光芒耀眼,洋洋大观。
先看一首撒播甚广,益阳人简直个个会唱的采茶小调:
采茶(小调)
正月(那个)采呀茶又是新年,姊妹(那个)双双又进茶园,摘了细茶归呀家去,采了(那个)细茶又出茶园。大户人家称几呀担,小户人家称几钱哪,称的那称几担,称的那称几钱哪,茄八哥哥也,湖北大姐呀,称咧称几钱。
再看一首浸透热情的劳作茶歌:
五个月采茶
正月采茶正月中,姐妹双双进园门,
姐妹同来把茶采,多采细茶转回村,
采的采百担哎,收的收千斤。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动了心!
二月采茶是春分,姐妹双双绣手巾,
两旁绣起茶花朵,中心绣起采茶人,
茶的茶花朵哎,采的采茶人。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采茶人!
三月采茶是清明,朝官娘娘渡河关,
手拿花样三个字,悄悄打破月门关,
三的三个字哎,月的月门关。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月门关!
四八采茶四月八,唐朝有个李元霸,
无敌将军来交锋,手拿铜锤八百八,
来的来交锋哎,八的八百八。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八百八!
五月采茶是端阳,辕门斩子杨六郎,
杨家有个杨宗保,穆家有个穆桂英,
杨的杨宗保哎,穆的穆桂英。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穆桂英!
这里有两类人物和两个事象饶有幽默。茄八哥哥原为益阳方言,古书指荷花上的茎为茄,民间借指男性,意为刚健男人。湖北大姐在很多茶歌中常常出现。由此可见两个事象,一是益阳自古茶叶很多,茶业兴隆;二是招引很多湖北等外省人前来采茶劳务,经商出售。因此使得益阳茶叶显赫朝野,千两茶、黑茶走俏东南亚、苏联和国际博览会。
在益阳劳作茶歌中,表达心情、反映时令、憧憬未来的不下万首,《采茶歌》可为代表。
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入茶园,
多采细茶赶集市,换了油盐换油盐。
二月采茶是花朝,姐在绣房绣荷包,
两头绣起茶花艳,郎哥绣在花中心。
三月采茶三月三,朝官娘娘渡河关,
弹起琵琶茶歌唱,悄悄唱开月门关。
四月采茶四月八,好茶留给郎哥呷,
碗中映出郎笑脸,妹子见了乐哈哈。
典礼茶歌是公民大众在各式各样的典礼典礼进行进程中所随同的韵语或歌唱,虽渗透了不一样程度的宗教迷信颜色或统治阶级的认识,但作为一种宝贵的前史文明遗产,其间也不乏其精华。
祭茶歌
惟神有灵,威仪肃明,
保我茶民,赖以安定,
山色一统,日进斗金。
赞十杯茶
一盅茶,茶敬天,天赐良缘,
海枯石烂,情意绵绵。
二盅茶,茶敬地,地发千祥,
鸳鸯一对,双凤向阳。
三盅茶,敬祖先,祖德流芳,
三元及第、三喜临门。
四盅茶,世事满意,四时花木早逢春,
早生贵子跳龙门。
五盅茶,五子登科,五龙捧寿,
五兄打马奔朝庭。
六盅茶,松鹤同春,同偕到老,
千岁百岁,杰出姻缘。
七盅茶,七品堂皇,七上毛兰七姊妹。
八盅茶,八仙庆寿,八卦定乾坤。
九盅茶,九门提督,九曲黄河入海流。
十盅茶,完美无瑕,十子荣归茶喝十杯。
茶歌中的情歌数量甚多,因其艺术性较高而撒播深远,显示出历代益阳公民安康而深挚的情感。
跑江湖
情哥撑篙把排开,情妹站在河滨哭哀哀。
哥哎!你河里驾排要站稳,
过滩卖茶要当心;
妹哎!哥是十五十六下汉口,
十七十八下南京,我老跑江湖不要妹操心。
踩茶歌(两首)
妹在房中品茶香,哥在作坊踩茶忙;
茶香飘出好几里,衣裤汗湿总成双。
一天踩茶冒喝茶,口冒干烟到姐家,
双手接过一大碗,茶在碗中开莲花。
还有山山岭岭、湖畔茶洲的茶歌对唱气势恢宏,妇孺皆知:
唱得姣莲伴拢来
男:月亮出来像把镰,转来转去在天边。
月亮团圆要十五,和妹团圆要哪年?
女:郎唱山哥唱得乖,唱得茶花朵朵开,
唱得蜜蜂伴花转,唱得姣莲伴拢来。
各自到死不断丝(思)
男:见妹正是采茶时,哥今思妹妹不知,
蜘蛛结网檐前挂,不来飞将白费丝(思)。
女:识哥恰值卖茶时,郎有心思妹早知,
比如蚕和蜘蛛子,各自到死不断丝(思)。
更有上世纪中叶,一曲极富益阳地域特征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到了中南海,传遍了五大洲,让益阳茶歌声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