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月牙泉其中的水“沙挟风而走响,采印泉而无尘”
发布时间:2024-03-29 点击:67
敦煌月牙泉
甘肃省敦煌古城位于祖周大西北地区,除了有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壁画艺术,还有举世无双的山水双绝,即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在鸣沙山的北麓,古代称之为渥清水、月清泉。因为这片水域酷似一弯新月,因此得名为月牙泉。月牙泉具有大雨不溢、千世不涸、映月无尘和水明如镜四个特点。泉畔边长有芳草和芦苇,相传在泉里还有铁背鱼和七星草,人若饮此泉水就能够消灾益寿、青春长驻,因而民间又称月牙泉为药泉。以前,人们在月牙泉畔还建有药王庙等建筑。自从汉代开始,每逢五月端阳节,人们纷纷而至此处,登沙山并观泉景,在树荫和庙廊下嬉戏。试想,在这炎炎赤日之下,茫茫沙海之中,生活在沙漠地区看到这一片绿洲,已是够美的情景了,何况在这沙丘的怀抱中还有一泓明澈的清泉呢。人们徜徉于此,听鸣沙,品清泉,饮茶水,流连忘返。关于月牙泉,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西汉名将李广出征班师之时,就将军马驻扎在敦煌城南的一座沙丘之下,将士们非常干渴,李广就让人四处寻找水源,但都没找到汲水之处,气得李广拖出月牙大刀,向轰鸣的沙丘刺去。不料,沙丘的鼓乐和鸣之声突然停止,随着一声爆裂声,那把扎进沙丘的月牙刀竟然化成一弯月牙形的清泉。
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据考察,月牙泉本来是党河的河湾,并不是孤立的湖泊。党河改道之后,弯月状的河曲就残留了下来,又经过千万年的风沙雕塑和地下水的补给,形成了今日的月牙泉。又因为月牙泉的南部有高大的金字塔形沙丘进行阻挡,风沙只能在沙丘的脊背和两面的坡土上进行滑动,不能落进泉湖。因此,月牙泉就不能被沙粒填没,反而呈现出“沙挟风而走响,泉印月而无尘”的绝景。月牙泉位于干旱少雨的地区,当f完大雨后,部分的水分很快地渗进沙丘,一部分水分因强烈蒸发而消耗掉,所以泉水就不会外溢。在月牙泉一带的地表下,存在一个蓄水构造,其中的水 “沙挟风而走响,采印泉而无尘”之谜。
沙挟风而走响”,也就是鸣沙山的鼓角之声,其起因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静电发声说,即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在相互摩擦中产生静电时放电的声音,二是摩擦发声说,即干燥炎热的沙粒互相摩擦发出的声响,三是共鸣放大声说,沙峰所围沟谷导致声响共鸣。总之,极有可能形成鼓角之声的因素有:炎热气候、人数众多、坡陡沟墼。月牙泉所处地区的年均降水量约为50毫米,而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左右,达到了降水量的48倍,鸣沙山属于流沙沙丘。月牙泉除了东北面外,其余几面都被高大沙山环绕,从东北面吹八的风将沙山底部流沙卷向峰顶,这就是“沙不掩之”、“泉印月而无尘”的原因。而地下潜流经过此地,形成众多泉眼不断补给蒸发的池水,便形成了“绵古至今”的月牙泉。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月牙泉。因为蒸发掉的水量与地下蓄水构造对泉湖的补给量大体相同,所以月牙泉的水位一年四季都没有变化,呈现出久旱不洞的现象。当雨量较大,泉中的水位上升之时,湖中的水又能很快地渗到周围的砂石层中,所以大雨之后,湖中水位不满不溢,这就是月牙泉不衰不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