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生来就是“贵”族,怎么地!

发布时间:2024-03-28 点击:57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茶叶之一,属于绿茶一族,未经过发酵,我们碧螺春生生世世,生在苏州 长在苏州,以前的小娘鱼都叫我们“吓煞人香”,据说生来就是“贵”族,这一度让我灰常困惑丫,为什么我们那么贵呢?
01
什么是正宗碧螺春?
正宗的洞庭碧螺春一定是苏州东西山出产的,外地包括苏州其他山头出产的都不能被称为是“洞庭碧螺春”。
记住啊,这点很重要哦。
02
康熙大帝提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
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西山碧螺春
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
⊙其香:清香阵阵,扑鼻醒脑,让人心旷神怡。
⊙其形:纤细娇嫩,绒毛编体,楚楚动人。
⊙其味:百花果味,回味甘甜,适口爽喉,健人脾胃。
⊙其色:一杯清水,放入此茶,即成绿茶碧水,有悦目称心之感。
碧螺春为什么这么贵?
七万个芽换来一斤碧螺春
麻麻说,你们人类觉得我们今年3000的身价有点昂贵。要我说,贵的不止是我纯正的洞庭血统,还有采茶阿姨的辛勤劳作。采茶阿姨早上5点就要起来上山采茶,一直到晚上才回去。起早贪黑,背着小框,带好一天的水和干粮。
顶着大太阳,穿过窄窄的山路,最窄的地方只有五十公分,脚上沾满黄泥...你们这些天天坐办公室的,必定是吃不了这般苦的。
明前碧螺贵如金
明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明前茶细嫩品质好,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一般较粗老,品质较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前茶,贵如油
春茶,特别是明前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香气滋味最具茶的幽韵,芽叶形状最好看。
明前茶, 往往是身份、品味的象征
正是明前茶的稀少与珍贵,能够喝上往往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
鲜,中国人的舌尖饕餮
鲜,中国人独有的味觉体验。喝“明前茶”,就是尝鲜儿。
甜,口味淡却更有韵味
此时的茶叶中,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而一些可溶性糖类和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
嫩,雨雾滋养中的吹弹可破
清明时节雨纷纷,茶园湿度高,茶芽生长在雨雾中,就像水分饱满的婴儿肌一样嫩嫩的。
清明前这一时期采制的茶,不早不迟,是为正也,得季节之神髓,时节之精华,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炒制工艺及其复杂
杀青
锅温190~200°c时投叶,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
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
正确的泡茶方法
正确的方法在这里,记住啦!下面是老师划出来的重点哦!
用75-80度的矿泉水来泡碧螺春!随泡随喝,不要闷在杯子里!极细嫩的碧螺春请用上投法。就是先将水倒在杯子里,然后再投茶叶进去。
西山人有话说
对我们来说
碧螺春是上天给西山人的恩赐
那是一种纠缠到天边的浓浓情意
我们生生世世守护这一方土地
用颗颗真心 永不离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