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宋茶,回望大宋

发布时间:2024-03-28 点击:76
朋友赠与一罐“宋茶”,起初以为是凤凰山乌岽“宋种单丛”,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原来出产地是南澳——位于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的一个海岛。
是“宋茶”的名字吸引了我,一切与宋朝有关的茶都值得我去关注,这因为,大宋朝是中国茶事最鼎盛时期,不仅出了一位深谙茶理的徽宗皇帝,而且饮茶之风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虽然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许多顶着历史名称的事物不一定与历史真有什么关联,但对于来自这么遥远距离的一款茶,我还是怀着感恩天地、敬畏自然的心,来悉心品味它。
看干茶乌黑油亮,呈条索状,应该是单丛茶的工艺。芽叶较小,嗅之芬芳。泡开后,香气高扬,汤色淡黄,初尝之,味与凤凰单丛略有差别,似乎野生气息更浓郁一些。
再泡,香气更加浓郁;再品,汤感亦愈加细腻。其后的滋味里,竟然有些漳平水仙的感觉......
很是美妙,无论什么样的茶,都有它的独特风味,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享受。
无独有偶,在潮汕功夫茶凤凰单丛也有宋茶,就是我们常说的“宋种”单丛。很简略的抄转:叶汉钟老师茶书《凤凰单丛》第30页所阐述的“宋茶”——
生长在海拔1150米的乌岽管理区李仔坪村,系南宋末年村民李氏选育传至今,故名。该树系有性繁殖,树龄700年,1963年采摘青叶70斤,制成干茶17.8斤,为历史最高产量。归类于:黄枝香型。
由此可见:南澳宋茶和乌栋山的宋茶不是一个概念,南澳宋茶产于后花园村,在那里,也有一个关于宋茶的美丽传说。
虽然此宋彼宋都与大宋朝扯上了一点关系,但二者在价格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回望大宋
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民间饮茶最为典型的是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
从朝廷到民间,宋代对茶的品质要求都更为讲究。宋朝的皇帝几乎都嗜茶,特别是宋徽宗。宋徽宗对茶有着深刻的研究,并亲自著成《大观茶论》辑录茶事,也曾不惜重金派人四处寻找新的茶叶品种。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贡茶在宋朝极盛时有40多种。
宋代的团茶制法主要有采芽、捡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7个步骤。宋朝末年开始出现散茶制法;到元朝时团茶已不再流行,散茶则大为发展,“蒸青法”逐渐改为“炒青法”;到了明代,团茶几乎已经遭淘汰,炒青散茶则开始大行其道。
蔡襄编著的《茶录》为点茶茶艺奠定了基础。宋朝的点茶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5个环节。调炭时有“三炭”之说,既底火、出炭和后炭。
宋朝时期,随着饮茶的普及,关于茶的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民间开始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也称“茗战”,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共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所谓“汤色”就是指茶汤的颜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茶汤的颜色以纯白为最上,其它的颜色则不正。茶汤纯白色,说明茶叶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处。如果颜色偏青,说明加工的时候火候不足;相反如果偏灰,就是过火。如果偏黄,那么则是茶叶的采制出了问题。
所谓的“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之中表面上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尽后,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想要在斗茶中获胜,就必须把茶末研磨得非常细腻,同时在注水点汤的时候力道要把握好,不温不火。汤花的最佳效果是汤花出现后久久不散,而且汤花仅仅咬住茶盏的边缘,但是绝不流溢,这就叫做“咬盏”。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流溢出来就会落败。
传说一:乌岽宋茶的来历
一天,宋帝赵昺和群臣翻山越岭逃到凤凰山乌岽的仙草寅。宋帝赵昺叫嚷口干渴要喝茶。随从大臣说:“这里前无人家,后无店铺,哪里有茶可喝?”赵昺听后大哭,还是叫嚷要喝茶。
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凤凰,口里咬着一支翠绿的树叶子,歇落在宋帝的眼前,把那支树枝放下随即又飞走了。
宋帝赵昺见了,顺手拾起树枝,摘了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着玩…地嚼着嚼着,忽叫道:“啊,是茶叶,香茶叶!”他分给每人一叶,大家一嚼,也都嚼得津津有味,说是好茶。
可惜树枝上的叶子都嚼完了,只剩枝头两个茶果。赵昺高兴地剥开果壳,取出了里面的八颗茶籽,种在地里。谁知茶籽一落地,随即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成了八极大茶树。赵昺高兴极了,又摘下了菜果撤遍山坡。茶果撒到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长叶,绿阴阴的茶树终于把乌岽山盖住了。
后来,凤凰人就把乌岽的茶叶叫做“宋茶”。
传说二:南澳宋茶的来历
提起宋茶,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宰相陆秀夫,李太后等人浪迹南澳的时候,在澳前村挖“宋井”,建太子楼(今还保存遗址)准备建立基业。后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满山开遍杜娟花,不禁满口称绝,并把此地方取名“后花园”。歇息之间,皇帝吩咐随从拿茶来饮,随从禀奏皇帝说:“这里没有茶”。皇帝指着旁边的一种植物说:“这就是茶叶,可以泡水饮用”。说也奇怪,这些野生树叶,虽没有象茶叶一样经过加工、发酵、制作,但用开水冲泡之后,清香四溢,风味独特,而且与一般茶叶有相反之处。开头几次冲泡,原色及味道较淡,但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加,原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好,经过几十次的冲泡,色彩原味不退,后人把这些神奇的植物称“宋茶”。
虽然经过几年百的风霜露宿,但这些野生植物从不失传。据当地80多岁老人介绍,“日本仔”打南澳的时候,“宋茶”曾经被挖尽。但“日本仔”投降之后,奇迹般的又出现。自古至今,有不少人闻名“宋茶”是皇帝所封,想方设法进行移植,但都没有成功。连后花园邻近的山村都难以生长。这更给“宋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