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基本概念:新手初次接触一定要看看(五)

发布时间:2024-03-27 点击:71
七、用料等级
普洱茶的用料等级,一般是从茶品的外观条索来考量与判断的,官方的分类方式为特级、一至十级,共计十一个等级,以前还有个“宫廷”级排在特级之前,现在的规范好像已经不用了,但是现实中还常见,以熟茶居多。我们常说的此茶等级很高,通常是指茶品的用料精良细致,嫩度好,均整度好,条索漂亮,一般为特级、1、2、3级这些;而反过来说茶的等级较低,那应该就是7、8、9级这些,用料很粗老。对于用料等级,茶油们比较好理解,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说,就只谈两点:
1、根据用料等级的数目分为单级茶和拼配茶两种,单级茶就是指用一种等级的毛茶制作,一般的都是用比较高级别的单一制作,如陈年橡山普饼使用2级嫩叶制作的,金针白莲使用特级茶制作的,宫廷贡饼用宫廷级别的茶芽制作。现在市场上冠以“古纯”的茶饼子多数采用单级方式压制
拼配茶是用数种不同级别的毛茶制作,一般粗老的茶放在里面,背面放些高级的,在饼的正面撒些细嫩的金芽;有的也不做撒面,把各级别的毛茶拼配均匀后,里外一口料进行压制。这一类茶品的等级采用综合等级来确定,比如:3级毛茶、4级毛茶、7级毛茶拼配在一起,综合确定为5级茶。
2、茶品的用料等级,仅仅是作为原料条索外观而做出的界定判断,与茶品的品质和口感是没有必然的正向关联的。这个问题,在一些茶油中也存在过争议。有部分人认为,用料等级越高的品质就越高,口感就越好。其理论依据是,芽头多、嫩度高、叶子壮实的原料,其内含物质比粗枝大叶的原料更多,更优,而且等级高的原料卖价也比粗料贵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不同的山头、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树龄,就不尽然了。老班章的黄片可能比普通台地的特级料还高端得多。再加上后期转化的因素,问题就截然不同了,有的茶客就热衷于粗枝大叶的料子所转化出的特有的醇和甜爽的口感,这是高等级茶青(尤其是芽头茶)所欠缺的。
八、干仓与湿仓
这是普洱茶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老话题。看见那些“一说到广东存放,就惊呼湿仓;一说到云南存放,就标榜纯干仓”的,我就想直接照脸踹。连概念都没搞清就瞎扯。这个话题,说上三天三夜都估计都没个结果,现只将个人的观点捋一捋,分享如下:
1、纯干仓是个伪命题。举2个例子,纯水的化学分子式是h2o,不含任何杂质;纯金也就是24k金,我国规定:含量达到99.6%以上(含99.6%)的黄金才能称为24k金。这些都是有科学或者相关标准作为支撑的,“纯干仓”这个鸟概念的依据在哪?标准在哪?是不是相对湿度为0,就叫纯干仓?
2、自然仓可理解为就是干仓。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是妥善存放,注意仓储环境,尽力为茶品转化提供一个优越的存储条件,不让茶品受潮发霉,这样的仓就是干仓。无论是茶油的家庭仓,又或是茶商的仓库,能做到上述,基本都是合格的干仓。
3、湿仓大致有2种情况,一是存茶不善,遭霉菌入侵;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了人为干预(也就是通俗说的入仓)。湿仓茶不如干仓存放的,主要是处于茶质劣变及卫生角度考虑,这点很多专家都提出过,可信的。
4、在同为自然仓(暂且以不发霉作为界定标准)的条件下,南北存茶并无孰优孰劣之说,存储大环境的不同,若干年后导致的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转化方向而已。专家总结的“南方茶更醇、北方茶更香”,从本质上说,醇与香本无高下之分,各有各的好。
5、“做仓”如果是为了做旧,为了冒充“老茶”获利,这样的行为是要鄙视的;但如果是为了探索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时间与品质的最佳平衡点”,个人认为是可取的。就如同熟茶工艺的产生一样,出发点很好,而工艺环节又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熟茶产品也很受部分茶油的喜爱吗?(本文来源:老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