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是广东人生活不可缺少

发布时间:2024-03-27 点击:62
饮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喝茶风俗。清晨起床往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名茶美点(早点),一盅两件,既处理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用。 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品种,点心的品种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等等。
饮茶是广东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里,紧张的人们开始松弛下来,清闲地谈着人生,谈着故人,讲着故事;在这里,人们挥洒自如地在淡淡的茶香中,把心境晾得清清淡淡。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地大侃一阵,岂不悠哉!
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议论着股票、楼市,议论着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领,发财的时机也少很多。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温馨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光阴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思写照。  当然茶楼并不仅仅是为早茶才开的。茶客从早到夜总是持续,茶楼多是早上5点多钟开门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三茶两饭直落”。 在广东,饮茶有“礼节”。效劳员倒茶时,客人普通以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扮作主人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惊慌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皇室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不断传袭至今。 在茶楼里,当客人需求续水时,只需把壶盖打开,效劳员便会意而来。关于这一礼仪的由来,相传是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倌给他加水,堂倌刚把壶盖打开,他“呵嗬”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倌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老板无可奈何之下,从此规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时至今天,这习惯动作已成为茶客要加水的表示信号,无须叫唤效劳员了。
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 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求,持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
卖凉茶次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药店,出售制造凉茶的大小包或干品,顾客买回后煎服,或用开水冲服。第二类是凉茶店,除了销售干品的大茶包以外,为了方便群众,他们还在通衢大道设肆贩售已经煲好的现成凉茶,供应过客和邻居饮用。第三类是凉茶档,多为个体摊档,普通多是向药店购回凉茶包,也有自购草药来配制的,经过加工煎制,以瓷碗或水杯出售。 广东凉茶,次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也有标榜“十八味凉茶”或“廿四味凉茶”的,五花八门,但是实际上多属大同小异。
广东的另一特征饮茶方式是潮汕功夫茶,这种饮法源于清代。 饮功夫茶,要配有一套相应的茶具,俗称“烹茶四宝”。功夫茶的冲泡别具一格,先取水洗濯茶具,放入茶盘,待水开时,将茶具逐个烫过。再在罐中放入茶叶,冲入滚沸的开水。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水迅即倒掉,以作洗茶。当水冲满至罐口,人们用罐盖拨去表层白沫,当即加盖,以保全香气。略等片刻便转圈轮番注入几个小茶盅中,以保证每只茶盅的茶水浓度一致。这种转着淋分开法俗称“关公巡城”。淋到最后,还要轮番着一滴一滴平均地往4个小茶盅里滴,又称“韩信点兵”。 茶虽入盅,但别急着捧杯喝茶。按这功夫茶的规矩,应先举杯置于鼻端,品闻一下扑鼻的幽香,接着才呷茶入口。这样边饮边冲,可以连饮三五杯,最多的喝到第五道,便将茶根倒掉,换上新茶叶如此循环往复。饮功夫茶,重在品鉴,可谓艺术品茶。功夫茶往往挺费功夫,没有功夫就很难品尝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