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茶亭:衔着乡风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4-03-24 点击:70
在赣闽粤山区,一条条悠长的石阶山路,蜿蜒在坡坡岭岭。每当浩荡的春风迎面扑来,一座座为路人遮挡风雨的茶亭,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茶亭常常依山傍路而建,离村庄较远。
客家地区多茶亭,据史料记载,光是闽西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作为客家社会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茶亭不仅体现了客家族群以人为本、关怀他人的精神品格,更突出了客家人广行善事的民俗风尚。
“亭”是一种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建筑物,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起初建在各诸侯国的边境线上,十里一亭,是士兵瞭望敌情与站岗放哨的场所,也是边防线上的交通站。秦汉时期,官方又在十里长亭中间加建一座传递邮信的五里短亭,这也正是汉乐府“长亭复短亭”诗句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长亭、短亭原先的功能消失,成为来往行人躲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地方,也往往是至亲好友、情人相送之处。客家先民为着生计,经常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路途上那些风雨亭总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慰藉。客家人一旦定居下来,便在宗族乡贤的率领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偏僻山径上,仿照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给行人避风躲雨的风雨亭、茶水亭。
客家茶亭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结构的、有砖石结构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几个人建造的。到了夏天,总会有人每天无偿地烧一缸茶水放在亭子里,预备给路人止渴解乏。南来北往的过客走进茶亭休憩时,都免不了要喝一碗茶,因此“茶亭碗”便人人得以取用,从不计较它是否干净。客家人相信茶亭之物自有神佑,百毒不敢侵袭。
一座茶亭拥有四季的情趣,它配合了四时的山景而充满了诗意。不管哪个季节,我们坐于茶亭之中,聆听“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的风韵,静想有关人生的“春花秋月”,都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在我老家通往山里的路上,就有一座亭子,如今那亭子已快坍圮。亭子旁有一棵松树,树上布满葡萄藤,每年中秋前后,葡萄藤上就会结满黑珍珠般的葡萄。山里的葡萄粒并不大却很甜,细咬一口有一股花草的香味流入心头。这株葡萄藤是没有主人的,过路的人都可以采摘葡萄以解饥渴。亭子和葡萄藤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同样是方便了路人。
一座山亭是一个路标。在山村问路,村民很可能会告诉你一直往前走,在亭子处往左(右)拐,就是去某地的路。你若找到了茶亭,便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荒山野岭之间,山亭也可作为一段标尺,徒步在遥遥无尽头的路上,如果你知道前路有亭,心里就不会有对未知前方的畏惧。
客家的茶亭是山里人难舍的情结,每一座亭都是山里人永恒的记忆,茶亭装点了客家山乡,也常入远行的客家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