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普洱茶的心境

发布时间:2024-03-24 点击:63
品普洱茶的心境茶马古道的重新发现将原本深藏于滇的普洱茶推到世人面前,瞬时,文化人、商人、媒体、大众,开始集体描绘一幅普洱盛景。文化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任何事物穿上它都会收到众人的膜拜,但文化也不能玩得太玄,不然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对于本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普洱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商人以“文化”的名义,掀起一场消费运动,媒体也一路煽风点火,大众对着一饼饼包装精美的普洱,早已失去辨别能力,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为普洱(其实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潮流)买单。
好的普洱必定在岁月中沉淀其独有灵韵,历久觅香。普洱茶的出现其实也是出于偶然。当年马帮运茶,因路途遥远,所以将茶压制成块状方便运输,沿途难免遭遇风雨,茶叶慢慢变成发酵或半发酵状态。凑巧的是,茶叶并未因此变质,相反多了一种陈香,入口也更醇滑,后来人们俗称这种发酵的茶为熟茶。当然,这与云南本地的茶叶原料有着密切联系。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奥妙后,开始研究茶叶醇化的工艺。
与熟茶相对的是生茶,或者叫新茶。顾名思义,就是新采摘的茶叶。两相比较,我还是喜欢生茶。上好的普洱,采摘于古茶树的叶尖。古茶树生长于深山老林,集纳天地之灵气,数量本来就很珍稀,再取其叶尖,可谓精中选精了。正因为其不凡价值,所以很多商家大肆鼓吹其原料来自古茶树,甚至是千年古茶树,其实绝大部分是台地茶而已。
新茶采摘后,或者经过人工渥堆发酵,或者置于干燥通风处自然发酵,都可以成为熟茶。虽然同为熟茶,但两种的价值有天壤之别。在工业化时代,效率催生效益的同时也阉割了其价值,对于普洱茶尤其如此。人工发酵虽然能大大缩短生茶到熟茶的蜕变过程,但也一并抹杀掉了普洱的灵性。好的熟茶必定在岁月中沉淀其独有灵韵,历久觅香。
喝普洱需要一种心境,也需要太多的闲暇,而这些都是我现在稀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喝普洱有一种仪式感。悉心冲泡的普洱和随便泡的普洱,在口感上相差甚远,即便是同一饼茶,不同的人就能冲泡出不同味道,所以冲泡普洱绝对是一门学问。同样,品偿普洱也是一门学问。所谓一闻,二观,三品,四悟,很多人喝茶就顾不上那么多了,一杯接着一杯,即便千杯入喉也无法尽其味,这个时候茶只停留在解渴这一层面。很少喝普洱,主要是因为无法沉下来,普洱仪式之于我而言变成无法承受之繁。等哪天闲下来,一定好好学着研磨心情,亲自温一壶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