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一代宗师(一)

发布时间:2024-03-21 点击:62
作为建水紫铜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向逢春堪称云南陶业一代宗师。
向逢春,建水碗窑村人,生于1895年,卒于1964年,终年69岁,向逢春现已列为建水县的十大历史人物之一,其名家喻户晓。我家和向先生家是近邻,我父亲和向先生是同辈人,善烧制粗陶,生前十分崇敬向先生的技艺和为人,经常帮助过向先生烧产品,向先生还把他做的花瓶送给我家;
我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向先生的生世,见过向先生。耳闻目睹了向先生的生平事绩。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所立的《重修五显庙》碑记中记述到:临安(即建水)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
1895年10月向逢春就出生在这人才辈出的建水县碗窑村的一个武举家庭。其父向汝生(1865-1936年)系光绪辛卯(1891年)科武举(解放后,其家大门上还挂着“武魁”的匾额,门背后还立着一柄练武的大刀,1958年拆毁,中举后来为官,以做粗陶为生。向逢春幼年读老学二年,因家境不好停学,十岁即跟其父学做粗陶。
1909年,县城岁贡生王定一来碗窑村邀请技师张好做红陶花瓶,他本人则在未干的坯体上刊刻书法、印章、断简残篇等图案装饰。向逢春的家和张好的作坊斜对,只有一路之隔,因此王定一来搞装饰被向逢春所见。向逢春自幼聪明好学,又有初识文化,就拜王定一为老师,向王定一学习书法、篆刻等装饰艺术。后来向逢春又认识了城里的许多书画家,如李月桥、马吉生、王勉斋等,这时向逢春已十四岁,受到强烈的艺术薰陶后,就开始刻苦学习字帖、画谱。字帖多学颜真卿的《争坐位帖》画,谱多学《荞子园画传》和郑板桥画法。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一些在纸上的写画功夫后,十六岁开始在自己做的产品上写画,一次写画不好就把字迹刮掉重写,直至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向逢春就是这样刻苦认真地一步一步向艺术高峰攀登。
向逢春跟其父亲学拉坯技术,和王定一学装饰艺术,所以技世艺全面高超。其艺术贡献:对张好发明的汽锅作了改进,创制了茶具、文具、茶盆、花缸等产品,在装饰上既继承了王定一的“断简残篇”,又把人民群众喜欢的竹、菊、梅、兰搬上画石,做到雅俗共赏,促进了建水艺术陶的传承和发展。
1914年,张好受“锅火锅”的启示,明明了粗陶汽锅,其型如瓦瓯、未扑底、无装饰较为粗俗,销路不好。向逢春知道后对张好生产的汽锅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在造型上把张好做的直锥型改为扁园型,锅身增加了短直口、圈足,狮头锅耳。这样整个皿型以曲线为主,具有统一谐调、优美的艺术效果。短直口和圈型与园型的锅身形成对比,统一中又有变化,增加了韵律感。短直口和盖子子口形成榫型结合,使盖不易滑动。圈型稳定。狮头锅耳便于端拿并增加装饰美;采用细泥成型,配以书画装饰,烧成后又打磨光亮,达到了美食、美皿、美看,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向逢春改进的汽锅堪称艺术美术中的精品之作,从而打开了销售市场。当时用汽锅炖鸡并放入“三七”等药材,成为药膳,大补气血。因此“三七汽锅鸡”成为云南的一道名菜。向逢春改进的汽锅问世以来常销不衰,1972年开始出口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979年11月汽锅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后又获得国家多次奖项。
向逢春汪佩青定制赠于龙雨苍汽锅
向逢春彭智宇定制烂贴汽锅
向逢春做的大花瓶也相当出色,一米多高的大花瓶完全用手工拉坯、修坯、厚薄均匀,方园周正,型制为翻口、长颈、留肩、细身,比例恰当、线条优美,如一亭亭玉立的美女,因此人们称为美女瓶、再配以画得娴熟,潇洒的兰、竹和写得又古又肉的行书,更加高雅秀丽。所以人们都以获得向逢春做的大花瓶为荣。
向逢春美人尊花瓶
向逢春梅花诗文瓶
蒋介石六十大寿,云南省挑选“向氏紫陶”为礼品。向逢春从选料到制作都十分认真,要求做1.2米高的“博古瓶”和“直口瓶”各一对,但他每种制作多件,最后选出其中色泽最好一对作为蒋介石的寿礼。这是向逢春生平中重要的创作之一。
向逢春做的产品有优美的造型、精湛的书画装饰、精细的磨光工艺,被誉为“向氏三绝”。1927年送昆明“劝业展览会”评为一等奖。随后又研制了文具、茶具、花盆等产品,凡是人民群众需要的生活实用品都改进为有欣赏价值工艺品,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艺术品位和销售价位。在装饰上把王定一的“补衮图”发扬光大;把人民群众喜爱的竹、菊、梅、兰装饰画石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市场要求。产品开始走向个旧、蒙自、开远等省内外市场,还被当时在云南的英、美、法、日本客商购买流入海外。向氏艺术陶好销带动了几家窑户也生产艺术陶,如何本金、徐家元、载得兴等家,窑工陈子湘还学画马,有人写诗赞他“子湘画马真像马,偃仰立卧各参差”,可惜此人不识字,不然也是一画家。
向逢春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戴得兴初做艺术陶产品时,为了卖出产品,竞落向逢春款,向逢春知道后,把他做的仿制品全部砸碎,并教育他好好做,保证产品质量,后来戴得兴终于做好了产品,并盖上自己的印章:戴得兴制造。
1953年11月,向逢春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并奖得一套棉衣和二十元现金及一枚纪念章。
1957年7月,向逢春赴北京出席全国艺术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其作品受到极高评价和获物资奖励,到会代表还合影留念,同时受到朱德副主席的接见。从此,向逢春成为全国著名的工艺美术陶皿艺人,同年被选为云南省政协委员,州、县人民代表。就任建水县平工业联合社副主任。1957年10月向逢春任县工交局副局长,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4月改正,恢复政治名誉),被革职批斗,送到乡下进行劳动改造,剥夺了向逢春的陶艺创作。向逢春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严重摧残,因染上半边风关节炎病,才转回城里医治,1964年的一天拖着久病的身体出行,被马车撞伤,加重了病势,于6月病逝,终年69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赠送的国礼当中,就有向逢春制作的紫陶。
向逢春对建水艺术陶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建水艺术陶的集大成者,堪称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其制作技艺登峰造级,至今无人能及,其艺术功绩将永载史册。(图文来源:建水紫陶纪;作者:徐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