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制作工艺技术
发布时间:2024-03-21 点击:61
乌龙茶具有天然花果香香气和特殊的香韵,与其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生态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从工艺角度看,制工精细,尤其是特有的做青技术,有效控制青叶的酶性氧化,而后通过炒青适时制止了酶性氧化,促使青叶以非酶性氧化状态进入了造型和干燥,是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风格的重要因素。 各地乌龙茶加工方法不同,如摇青、浪青、室内搅拌、揉捻、包揉、干燥等技法存在差异。但归结起来乌龙茶初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即为鲜叶→晒青或萎凋→做青→炒青→造型与干燥。(一)鲜叶采摘技术原理
1.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特点
(1)主要适制的乌龙茶品种 适于加工乌龙茶的品种主要有铁观音、本山、黄梭、毛蟹、梅占、奇兰、福建水仙、凤凰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岭头单枞、八仙、大叶乌龙、矮脚乌龙、青心乌龙、台茶12号、台茶13号、悦茗香、黄奇、丹桂、茗科1号等。此外还有珍稀品种大红袍、铁罗汉等。 (2)生物学特点 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鲜叶表皮都有较厚的角质层。角质层外被有蜡质层,蜡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醇。在鲜叶加工过程中,蜡质层分解与转化,产生香气成分,这是乌龙茶香气来源之一。不同品种蜡质层的花纹不同。据严学成研究,水仙品种上表皮蜡质层呈花纹状,铁观音为花痕状。
(3)主要生化成分状况 乌龙茶各品种间的内含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据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水仙、铁观音、黄梭、毛蟹等13个乌龙茶品种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其结果是:茶多酚总量为21.14%~30.7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2%~2.99%;酚氨比值为8.5~14.6,介于绿茶品种和红茶品种之间;儿茶素总量为141.71~199.62毫克/克,其中非酯型儿茶素为47.9887.29毫克/克,酯型儿茶素为87.5~122.64毫克/克;水浸出物总量为34.86%~44.41%。品种间内含物的差异,为乌龙茶品质区别形成奠定了生化基础。 2.鲜叶采摘要求
(1)新梢成熟度 采摘乌龙茶鲜叶,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长(形成驻芽)后为。宜,鲜叶要求比较成熟。成熟的叶片内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叶绿体趋向衰老,衰老的叶绿体出芽退化产生原质体,使类胡萝卜素增加。②叶肉细胞分化,叶绿体片层清晰并具有1个至多个的巨型淀粉粒,随淀粉粒的扩大,使基质充满淀粉,从而形成造粉体。此外,在较成熟的叶片中脂类颗粒(称亲锇颗粒)增多,这种生理结构在l芽1叶的嫩梢中是没有的。这些能溶于乙醚的脂类物质和大量的淀粉,是乌龙茶初制中形成浓郁香气和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 (2)鲜叶采摘时间 对年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季节性变化。据研究,香气组分总量以春季高,夏季次之,秋季少。但香气中良好型的组分比例以春季鲜叶较高,萜烯醇类尤为突出;秋季次之。一年中以凉爽、晴朗的秋、冬季气候制茶最好,春季次之,暑季最差。对日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日变化和晴雨变化之分。从气候条件看,晴天鲜叶品质优于雨天。据研究,雨季鲜叶中绿原酸增加,鲜叶品质变劣,致使制茶香气不佳;而干旱季节或晴朗天气的鲜叶,绿原酸含量少,沉香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等单萜烯类物质增加。晴天中以午青(9~15时采)最佳;晚青次之;早青,尤其是露水青,香气最差。这与鲜叶中所含的香气物质、香气前导物有关。据报道,在凉爽、晴朗的气候条件下,叶片气孔常处于关闭状态,使代谢中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叶绿体紊乱,从而降低了乙酸盐途径的代谢,这时膜外的亮氨酸途径便起主导作用。亮氨酸途径所形成的萜烯类物质比乙酸盐途径多,香气成分相对较多。 (3)鲜叶采后养护 鲜叶采后,因受水分、温度、氧气、损伤情况等影响,其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通过对青叶水分和损伤程度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品质的形成,如果鲜叶早期失去水分偏多,或是嫩叶部分因搬运不当损伤,会引起水分传输途径受阻,提前红变,做青走水不正常,产生死青。因此,对鲜叶的采后保鲜尤为重要,通过采取贮青养护措施,避免青叶失鲜红变。(二)晒青技术原理
1.晒青作用
(1)水分控制 晒青是第一道工序。将鲜叶置于弱光下,使叶温迅速提高,蒸发适量水分,促进酶的活性和叶内成分的化学变化,散发青草气,为做青创造必要条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晒青是一种日光萎凋方式,萎凋程度较轻,质量好坏会影响下一工序的操作和成茶的质量。 (2)香气诱导 在晒青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叶态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当青气散发后淡弱的清香露出,这种香气在做青中会再现。据日本竹尾忠一、山西贞等研究结果认为,采用}j光萎凋(即晒青)处理的,叶中苄基氰、吲哚含量较鲜叶增加。日光萎凋的鲜叶除芳樟醇、香叶醇外,其他32种成分均有增加。日光萎凋还使氧化沉香醇(吡喃型)、三烯辛醇、香叶醇、苯甲醇等香气成分呈线性增加。杨贤强(1991年)及周巨根(1986年)研究认为,日光萎凋或人工光照可使氨基酸及芳香醇、醛、酸类物质随萎凋进展而增加,其中有对香气贡献十分重要的萜烯醇类。脂肪族醇、乙烯酯大量增加,并增加了11种挥发性成分的检出,从而为乌龙茶香气形成提供了先质。可见晒青是诱导,它激发了乌龙茶香气前导物或香气物质的产生,为做青过程中高香物质的形成及特殊香型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晒青要求
(1)晒青程度 制造乌龙茶的鲜叶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嫩叶叶缘稍卷、呈轻萎凋状为适度。其晒青表现为手持新梢基部,顶部2叶下垂,梗脉水分尚足,减重率为5%~15%。具体因品种而异,但须叶色稍暗、青气减退、清香显露。一般而言,黄梭、奇兰等品种减重率为5%~8%,毛蟹、铁观音等品种减重率为8%~10%,水仙等品种减重率为10%~12%。晒青不足,成茶青涩味明显;晒青过度,鲜叶失水过度,叶子紧贴筛面,部分幼芽叶微泛红,成茶的色、香、味、汤较差。 (2)晒青时间 晒青是利用光、热、风等自然条件综合效应来进行的。在当地一般选择下午3时以后,弱光为宜。光照过强,氨基酸、脂肪醇、醛、酸对香气产生负效应。但随着科技理念的进步,遮阳网产品出现,产区开始利用遮阳网来调整自然光强,这样晒青的时间就相对可以根据当天茶青进厂和产量多少进行安排。 (3)技术处理
晒青是做青的基础。生产实践表明“看青晒青、看天晒青“经验之科学所在。看青意指品种、鲜叶种植地条件、树龄、采摘情况、肥培条件等在鲜叶的综合体现;看天意指当季、当天气候现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综合考虑确定晒青过程控制与结果。(三)做青技术原理做青是制造乌龙茶的重要工序,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
做青是摇青与晾青多次反复交替的作业过程,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青叶水分的变化和酶性氧化的变化。做青程度因地区、品种、季节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1.做青作用
(1)水分传输 做青是摇青、晾青多次交替反复的工艺过程,其间水分变化与乌龙茶品质关系密切(林学诗1990年,刘用敏1990年,李宗桓1986年)。在晾青过程中,由于晒青叶经受搬动、并筛、抖动等振动作用,促进梗脉里的水分往叶肉细胞输送,使原来晒青叶的萎软状态消失,转现复苏现象。叶片呈现新鲜鲜叶的状态,这种现象俗称“还阳“。还阳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输送,俗称“走水“。随后又由于叶片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梗的水分往叶片输送的速度,叶片又萎软下来,俗称“退青“。还阳与退青的交替现象是青叶水分传输过程的一种特有现象(张天福等1990年)。本质上是茶梢体内外水分的移动和平衡问题,它属于能学问题。 郭雅玲等(1994年)选用水势和含水量来衡量做青水分变化,探讨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变化度量的可能性和工艺生理意义。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参数,能表明做青过程茶梢体内水分的流向和限度,反映工艺对水分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还阳、退青现象有着特殊的工艺基础和生理基础,同时也表明做青中茶梢所发生的生理过程比较复杂。摇青作为茶梢体内外水分传输和扩散的外源驱动力,通过摇青,第二叶与梗的水势达到一个动平衡高点,进入晾青由于梗、叶失水速率不一,叶失水降低水势、牵动梗水分流向叶片,到晾青结束时梗、叶间水势处于动平衡低点,下一次的摇青破坏前一个水分动平衡,产生新的水分动平衡;摇青和晾青的多次交替过程,茶梢在失水状态下,其体内水分进行多次的调整,水分不断形成动态平衡。这一动态平衡使水作为溶媒和溶剂,牵动一系列叶内反应。 (2)香味形成 水分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引起叶水势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是膨压和细胞液浓度的变化。生化反应中的吸水反应和放水反应不时地改变水分浓度、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还原、抗坏血酸的氧化反应、一些香气物质(异戊烯醇、反-2-己烯醇、异戊萜烯、茉莉酮等)的形成。 据叶宝存(1997年)总结提出,摇青可使乌龙茶香气成分显着增加,如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苯乙腈、α-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异丁子香酚、苯乙酸和吲哚均明显增加。摇青程度的轻重直接影响着发酵程度,从而使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如摇青、发酵较轻的安溪铁观音与摇青、发酵较重的台湾乌龙茶相比较,安溪铁观音的香气成分中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和吲哚含量较多,而在台湾乌龙茶中则未检出或很少检出。台湾乌龙茶含量较多的香气成分是沉香醇、氧化沉香醇、香叶醇、苯甲醇。因此,做青方法不同,所形成的乌龙茶香韵风格也不同。 2.做青要求
(1)做青程度 做青适度标准:当摇青叶叶缘呈现朱砂红、叶面青色(或黄绿)、叶脉透明、叶缘背卷呈汤匙状、外观挺硬、嫩叶手摸柔软如绸、散发出浓郁的桂花香(或兰花香)即为适度,应立即炒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