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铁观音来源之“王说”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46
铁观音从发现到流传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茶王。而关于其来源,却有着众说纷纭的说法,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魏”“王”之争:
且看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的老茶农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仰观音,每日晨暮必在观音像前敬奉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魏荫好生奇异,正想探身采摘,忽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真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他细加察看: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异于它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茶树经数年的压枝繁衍,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于是魏荫便适时采制,果真茶质特异,香韵特殊。他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拍案叫绝。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的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岩石中发现,岩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再看“王说”:相传,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王士让平生喜欢搜集奇树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亲朋们常常聚集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他总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王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在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衍。这株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后,乌润肥壮,气息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特殊,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尧阳茶史。王士让照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以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细读铁观音的“魏”“王”之争。笔者以为,“魏说”似乎更为靠谱一些,而“王说”之疑问颇多,其中充满雕琢成分。关于“王说”,笔者以为,这似乎更象是一场名门大族沽名钓誉的强抢豪夺。且浅析如下,仅作一家之言,供铁观音喜好者参考。
从身份特征看:在两则传说中,“魏说”的主角魏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农;而“王说”的主角王士让,却是身居高位的官员。铁观音由一个以茶为生的茶农发现,并培植和制造成茶,合情合理;而作为朝中大员的王士让,回乡修身养性,搜集奇树异草是在情理之中,可是,无端的他发现这样一株异树,却把它制造成茶,则显得不可明白!
熟悉铁观音茶树的人应该晓得,铁观音外形上并非异类,若非仔细区分,其外形与本山甚至还颇为类似;而闽南地区盛产的茶花,其外形也与茶树颇为类似,此花貌似茶树,有些品类甚至能同时开出红、白、黄等不同的花色。假如说王先生喜欢搜集奇树异草,理论上,他搜集茶花,移于“南轩”倒是合情合理。而他不移“茶花”却偏移一株不会开花、且外形上并非异类的铁观音茶树种于南轩,则显得相当奇异;即使是王先生独具慧眼,坚持以为这株外形其实往常的灌木“异于他种”,那么,移于南轩后,“王先生”又何以以为他就是一株茶树,还莫名其妙的把他制造成茶,难道说王先生自幼非常热爱制茶,虽然离家多年,但家中仍然藏有整套的制茶器材,王先生归家涵养,整天以制茶为乐?——假如王先生不是傻子,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没有的,由于,笔者也从小做茶,相当辛劳,如今想来都怕!所以,通常来讲,象王先生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把这样一株“异于他种”的花草珍藏往后,应该是用以赏玩的,而这位王先生却不循常规,想入非非的把它采摘下来,还制造成了茶。——我们就权且以为这些巧合在传说中就是那么恰巧的凑合在一同了,那么接下来的疑问是:王先生这样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读书人,何以会有如此精良的茶叶制造技术?可以把这样一株铁观音茶树制造成如此神奇的茶王?就工艺而言,要成就一个异乎寻常的好茶,是相当的困难的,即便是品类如此优秀的铁观音!假如没有好的天时和精深的工艺,如发酵和杀青的时间不当,成茶往后的铁观音甚至比普通的乌龙茶都不如。我们很怀疑王先生作为一个久已经脱离耕种生活的朝中大员,在发现了一株这么“奇树异草”往后,不用以赏玩,却如此奇异的把它做成茶叶,而且工艺如此精深,成茶后的铁观音如此冷艳!若真如此,我不得不以为这位传说中的王先生,乃傻瓜与神人之混合体也!
“王说”之疑点颇多,我们无妨大胆猜想:这应该是一同大宗派欺压小宗派而另立新说的沽名钓誉之作。在安溪,素有大宗族欺负小宗族的陋习。即便是在现今,邻里之间,大姓压制小姓的状况也常有发生。我们完全有理由置信,作为茶农的魏荫,在发现铁观音并在邻里之间推行开来往后,铁观音这样一个品类已经在当地广为种植了。而王士让进京带些家乡的特产进京献贡,其中大有可能也包括了西平魏氏一族对这样一个尚品可以成为贡品的期待。当然,这个愿望在由王士让完成往后,王家当然不愿意抹杀自己在其中的奉献了,由此杜撰所谓的“王说”,则在情理之中;也或王先生在进贡之时,为了显摆自己,暂时给乾隆帝讲了一个可人的故事,也未为不可能!当然,杜撰的故事必需坚持究竟,否则欺君犯上,那可是要牵连九族的。从此,关于铁观音的来源,就有两说,魏家虽然不悦,可惜却迫不得已。一来,王家为魏家完成了进贡的愿望,二来,在封建时代,王氏一族,先不论其宗派大小,出了王士让这样一个“名震京师的三礼馆编修”,威名显赫,谁可奈何?一个小小的魏家,何以可以抗衡?恐怕只能忍气吞声了吧。
从命名深意来讲,“魏说”更靠谱。我们再回头看“魏说”:魏荫作为一介茶农,原本就以茶为生。信仰观音由梦得茶,这些都相当合情合理。并且,从命名来看,由“塾师”命名也比较符合那时以读书人为尊的情况。而“王说”之所谓“型如坐佛,重如铁”,则显得有些牵强。铁观音之外型的确紧结,且颗粒沉甸。但是从紧结的外型能看出坐佛来,则有些蹊跷,再说,坐佛当中有如来、罗汉等等,何以一定会以观音名之?这显然比较牵强。因而,观音托梦得茶,首株观音茶树种植于铁鼎之中,故取“铁观音”之名则相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