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内部结构
发布时间:2024-03-18 点击:76
茶文化与文化一样,其内部结构同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次,如图4-1所示。
图4-1? 茶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有关茶的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相应的产品,如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茶、水、具等物质实物以及茶馆、茶楼、茶亭等实体性设施。它是茶文化结构的表层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触知到的茶文化的内容,如图4-2所示。
图4-2? 茶艺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有关茶的法规、礼俗等,是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是茶文化的物质层与精神层的中介层次,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有关茶的法律和法令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例如,古代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现时政府制定的管理茶叶产销和征税的法令、规章、制度等。礼俗是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有关茶的仪式、风俗、习气等,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把茶的天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例如,将煮泡、品饮茶的过程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结合,由此产生的认识、理念及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到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它是茶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国茶文化主要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随着社会文明进步,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和角落。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贫苦之户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都离不开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即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人有阶级与等级差别,但无论是王公显贵、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对茶的需求是一致的。
2.广泛性
茶文化雅俗共享,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
雅士的品茗到人民大众的饮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模不一的饮茶活动。以茶为药物,以茶为聘礼,以茶会友,以茶修性,茶与人的一生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茶在人们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介入和作用是其广泛性的表现。茶还与文学艺术等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3.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见图4-3)、回族和苗族等民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饮茶的统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
图4-3? 傣族茶艺
4.区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及生活水平等影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欢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5.传承性
茶文化本身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通过茶文化可以转化孔子(见图4-4)的六艺,把传统文化注入其中。
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有深邃的内涵和文化的包容性。茶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2.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品茶以及茶文化艺术作品等,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但这种高雅的文化,植根于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文化之中。没有粗犷、通俗的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就会失去自下而上的基础。
3.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如食用、治病、解渴。而“琴棋书画诗酒茶”又使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情趣。茶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4.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
茶文化的实用性决定它有功利性的一面,但这种功利性是以它的文化性为前提并以此为归宿的。随着茶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茶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就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宗旨的。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既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
1.融合儒家思想观念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利用茶进行茶事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茶礼、茶俗、茶德的功能方面,影响更为深远。在茶礼方面,有贡茶、赠茶、赐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面,有用茶祭天祀祖、茶作丧葬等。至于在精神领域、思想道德方面,儒家学说更是与茶相融,并引领茶文化的发展。如儒家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志、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等。
2.融合道家思想观念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道家又认为,人生在世界上是件快乐的事情,主张“乐生”“重生”。为此,首先要从身体的锻炼静修开始,帮助去除人的各种烦恼,而茶则是使人清净的媒介和助力。历史上著名的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家神仙茶道如图4-5所示。历代茶们们还特别发现茶与水的特殊关系,认为“道”的性格像水,能够以柔克刚,而茶吸取了天地精华,茶的性格得到水的帮助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中国古代茶艺中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都贯彻进去,让人置身于一种天地人和谐的气氛之中。
图4-5? 道家神仙茶道
3.融合佛家思想观念
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最大限度地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块垒,使人明心见性,不要浑浑噩噩地生活。茶使人清清醒醒地看世界,也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中国禅宗认为佛在人心,主张顿悟,只要认真修行,佛随时向你开启门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修行的关键是坐禅,这一点与道家是相通的,都主张通过身体的修炼达到精神的升华。佛教的禅茶如图4-6所示。
图4-6? 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