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茶叶真的不能长时间泡吗?
发布时间:2024-03-17 点击:71
虽然深度茶爱好者越来越多,泡茶和喝茶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生活兴趣甚至艺术,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只是把茶作为“有滋味的水”——把茶叶扔在热水里就可以喝了。
长久以来,就有许多人喜欢赋予茶各种“营养价值”“保健功效”。于是,如何泡茶喝茶才能获得这些“功效”,也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说,茶叶不能久泡,这样会破坏茶叶的营养价值。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对于绿茶和铁观音等氧化程度很低的茶叶来说,确实有很多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冲泡之后会发生氧化,颜色变深,风味发生改变。但这跟“久泡”并没有什么关系,泡好之后把茶汤倒出来,这个过程同样会发生。
对于红茶、深度氧化的乌龙茶(比如单枞)、黑茶(比如普洱熟茶和黑茶)等,制作过程中能够氧化的基本上都已经氧化,在冲泡的时候已经没啥可以“自动氧化”的了。
茶中的维生素c本来就不值一提。下图是绿茶的营养成分表,100克茶叶中的维生素c也只有19毫克,其他茶类的甚至比这更少。人体每天需要的维生素c约为100毫克,几克茶叶中的含量完全可以忽略。
所谓的“维生素p”是一个很少再用的名称,它就是通常所说的“黄酮类物质”。黄酮类物质也就说上一条所说的“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在绿茶等茶中还有被氧化的余地,在红茶黑茶等茶类中,制作过程中已经被充分氧化了。更重要的是,“氧化减少”还可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并不意味着“健康价值”减少了。比如儿茶素,被氧化之后成为茶黄素和茶红素,是另外形式的抗氧化剂而已,而且抗氧化能力并不比儿茶素低。
至于“氨基酸氧化”,就完全是臆测了。而且100克茶叶中的氨基酸通常在2-4克,几克茶叶中的量对于“营养”而已没有什么意义 。
且不说“滋生细菌”和“霉变”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它们的出现都需要“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足够的菌种”,而人们泡茶往往是用高温水,即便是绿茶,水温往往也在80 °c。超过60 °c,就很少有细菌还能生长。即便是茶叶中有一些细菌,等“久泡”到温度降到适合生长的温度,它们也没剩下多少了,远远没有能力“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茶叶泡得久,浸出来的物质就多。在茶叶用量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久泡的茶苦涩感会更浓。对于多数人而言,太苦太涩的茶就是“不好喝”的。但是,“不好喝”并不等于“营养物质受到破坏”,更不等于“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能”久泡,但久泡的茶是否好喝,就需要自己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