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班章(12)老班章普洱茶滋味如何《千里寻茶路》马作乐/著

发布时间:2023-08-22 点击:84
屋子横梁上挂着红色的横幅:爱伲人欢迎远方的客人。落座以后饭菜就端上桌了。很有地方特色。糯米饭不是盛在碗里而是装在塑料袋里拿在手上吃的,我们也不用担心像城里吃饭一样没有什么素菜,很多当地叫不上名字的绿菜味道都相当鲜美,酸辣味,也很合我的口味。
大家正吃着饭,刚才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女孩带着自己的姐妹前来敬酒。她们走过一个桌子的时候大家都站起来,举杯听她们给我们唱祝酒歌。每桌唱得都不一样,但是都听不懂。她们用她们自己的语言唱,唱闭,大家举杯共饮。山里的姑娘漂亮,而且各个都是好嗓子,让我这个城里玩乐队的姑娘自愧不如。
吃完饭,雨也停了,大家一起上山去看老班章的古茶树。老班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茶气足,口味霸气,可为什么这里茶会有这么特殊的口感呢?原因在于老班章有大片面积的古茶树林,加之特殊的气候环境。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茶树不好怎么也做不出好茶。
图为:手掌大小的茶树叶
去看茶树已经不能再乘车了,需要自己走山路才能见得老茶树。几个姐妹带着我们往山里走,才发现她们都穿着高跟鞋。我特意穿了我的登山鞋出来,真是不敢跟她们比呀,平路都不敢穿高跟鞋的我这次真是开了眼界。可是她们走起山路来一点也不比我慢,还一路跟大家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粗壮的老茶树就在眼前了。他们并不像杨树一样高笋入云,虽然已经是几百年的老树了,却并不太高,也不太粗,更像普通概念里几十年的树。其中一个小姑娘跟大家介绍说茶树长得特别慢,几十年都看不出变化来。
在这个茶林里的茶树也不是都一样大,因为是老祖先不断种下去的,种得也没有章法,不像电视里演的或者照片里看见的茶园那样,一排一排整整齐齐,反倒是东一棵西一棵,好像是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似的。有的枝繁叶茂,我站在树下赶快让三明给我拍个照片,第一次见这么大的茶树,比我们在南糯山见到的还要大许多。
图为:爱伲姑娘带我们看茶树,刚好拍到爬茶树的游客
可是有的却没有这么大,挨着地面的主干部分大约只有几十厘米就分叉了,四个枝头每个都有腿一般粗。这是这里最老的一棵树了,具体多少年不好说,小姑娘说有800多年。说着就有人踩在枝头上照相,这下把我心疼的,手心里出了一把汗,深怕这么老的树禁不住人踩。看到小姑娘坦然自若的样子,三明问她,这样爬到树上,茶树没问题吗?她笑笑说,没事,我们都是这样爬上去采茶的。虽然她这样说我们还是心有余悸。
图为:伞形老茶树
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在太阳下山前赶回勐海,要不这样的山路在夜里开车可不是闹着玩的。回去的路上,几个小姑娘又高歌起来,很多人问她们唱的内容是什么可不可以教我们。她们说爱伲人只有自己的语言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不能写下歌词给我们,只能用汉字音相近的字表示,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有人问她们是不是也去采茶,她们说她们只管销售,家里自有人做茶。问问题的老哥笑说,这山里的分工比我们城里的还细啊,现代化了。
图为:采茶的背篓
坐上回城的大巴,沿着来时的盘山路,告别稀薄的空气,我们渐渐感觉到西双版纳空气的热度。“不行,没尽兴啊!”三明说。我也是这么觉得,不管去哪我们都没跟过团,想到哪走到哪,那样才尽兴!“明天我们自己去。”“可是我们的车不行,polo底盘太低,困在山里怎么办?”“我们找个车去!”
图为:这么小就帮家里采茶
本图文节选自马作乐著作《千里寻茶路》一书,第四章。《千里寻茶路》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