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喝茶,从易武茶中寻味
发布时间:2023-08-12 点击:97
清末民初的“号字级”普洱茶大概是当今茶界的神话了。这些号级茶距今至少有七八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历史,留存至今者弥足珍贵。
“号”,即茶号或商号。史载在清嘉庆四年时,已有庆昌、瑞祥、盛丰、恒盛等茶号,可能皆发源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倚邦地区。较为后人所知的乾利贞号、宋聘号、车顺号等,大抵成立于清末,以倚邦、易武为根据地向外开展业务。
鸦片战争固然用枪炮打开了国门,却也给中国茶以一跃国际舞台的机会。商机来了,一些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东南沿海几个商港几乎难以幸免:以劣品冒充良品,甚至在茶叶中掺入树叶增量,或给茶染色以提升品相,这些无良伎俩显然冲击到产业的正常发展。劣币逐良币,云南纵是地处偏远,也受到歪风传染,混乱的市场迫使一些爱惜羽毛、坚守底线的商号在茶饼的大票或内飞上强调品质,谨防伪劣。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知名商号被“山寨”,蒙受损失。
民国时期,思茅的茶号“雷永丰”出品的普洱茶品质优良,价格实在,也有经营手段,一时间收获了许多忠实顾客。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引来了不法分子的觊觎:有人用雷同的商标和品名山寨雷永丰号,导致其商誉和销售量都下滑。
尽管当时的商会奖励打假,却没能有效控制造假及商号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几家茶号被发现以水茶揉制圆茶,或有以外地茶充正山茶销售者,又或有抢注他人商标造假等不良行径。
当时有一种“造假”的手法,就是以高颜值的嫩茶铺在茶饼外层,里层则是等级较低的粗枝大叶,以此混充“一口料”的产品。这种“铺面”的手法在现代看来稀松平常,但放诸二十世纪初的茶叶市场,却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假茶”。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本不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加之假茶横行,更使普洱茶行业雪上加霜。1930年代,法属殖民地越南中止对华贸易,滞留于越南货栈的茶必须全部运回,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许多中国商号资金链断裂,开始出现倒闭潮。
历史或许真会重演,当时造假的手法至今还是屡见不鲜,而应对造假的整肃行动也从来没有停歇:前两年武夷山市开始进入茶区执法拆牌,收缴茶企在知名山场如牛栏坑等插设的名不符实的招牌若干;而云南许多普洱茶名寨,每到茶季,居民便会自发在山寨出入口设卡,日夜轮岗,杜绝外地茶青混入。然而,用尽了防弊手段,市场上的“牛栏坑”、“老班章”数量还是不减反增。
假茶冲击到整体的产业链,使得货真价实的茶也失去了市场信赖,曾经辉煌一时的易武一蹶不振。1994年,当吕礼臻先生怀着对“号字级”普洱茶的寻根热忱漂洋过海,来到易武时,易武已经没人做茶了……
“理性”寻味
3月10日的《寻味易武》茶会上,吕礼臻先生分享了他的“真淳雅号”。这款茶自1996年生产至今不过23年,和普洱茶界许多动辄数十年的茶比起来还算年轻小辈。然而,它却是见证易武茶复兴的第一手材料。
茶会上的真淳雅号,易武茶高扬的香气已转成稳重的木质香,茶汤是饱满柔滑的易武味道,饮之身体发热,通透舒适,数泡不衰。但细细品饮,舌面上还带有些许收敛感,和印象中20年以上的老茶微有不同。吕礼臻说,那时的易武做茶的工艺基本断层,真淳雅号其实带有实验的性质,相关制法还在探索阶段。茶汤的收敛性可能源于茶青一进厂就急忙杀青,导致茶叶萎凋不足。
“班章王,易武后”,真淳雅号之前,吕老师还带大家对比了2017年的老班章和刮风寨。老班章是勐海茶的代表,风格刚劲、带有苦底,茶汤入口后能迅速占领整个口腔,沉稳的果香萦绕于口鼻之间,通透的体感让人印象深刻。而刮风寨作为易武茶的新秀,虽不似老班章一样具有“侵略性”,但茶汤柔顺醇滑,苦涩度低,喝下两三杯后才方觉喉上生香,以后劲见长。好的易武茶香气秀雅、不妖不媚,这款刮风寨颇能体现出“易武后”的端庄大气。
吕礼臻老师
然而,刮风寨的叶底并不好看,部分叶片有些“绿叶红镶边”。吕老师解释道,刮风寨毗邻老挝,生态原始,以前可以鲜叶采下来后直接在林子里生火炒制,但现在管制严格,茶叶必须靠人工运到初制所杀青。山路崎岖、耗时漫漫,鲜叶在路上颠簸,导致叶底出现红边。这与现代许多参考乌龙茶摇青的“新工艺”普洱茶不同,经过刻意摇青的普洱茶香气高扬,风味和传统的普洱茶已基本不同。
茶会最后的“彩蛋”是50年代的红印圆茶,茶友们很是惊喜。吕老早年收藏有不少红印,走到哪里,他总要说,自己以前喝了太多筒了,现在想想很是心疼。这款红印刷新了许多茶友对老普洱的印象,一位茶友分享:“以前我也喝过红印,觉得老普洱就是药香,然后水很甜,但大多数汤都是薄薄的。没想到这款红印经过六七十年了,还能有如此的饱满度和厚度,回味很好,真是让人惊艳。”
同一款茶可能有不同的批次,且随着仓储条件的不同,即使相同批次的茶,经过多年之后也会有品质的参差。更何况还有假茶的存在。这造假,可能是当年假,可能是十数年前的造假,也可能是近期的新假。历史漫漫,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次喝到感觉不好,便否认那款茶本身,甚至进而否认老茶的整体。混乱的市场会劣币逐良币,劣币多多,但仍然不能否认良币的存在。一棍子打死某一类茶,似乎不是一个爱茶人应有的态度。
“老茶”始终是讨论普洱无法回避的话题,外界常有老茶水深、真假难辨的疑虑,有些人干脆就不碰老茶,甚或拉大旗主张消灭老茶。诚然,老茶有许多说不清楚的地方,且老茶的消费市场也不是寻常喝茶人所能轻易触及的。理性对待、不追不捧,才是面对老茶应有的态度。吕礼臻在茶会上与茶友们分享他的藏茶心得,也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如“不要用艺术品的价格购买农产品”、“买茶理性,喝茶感性”,呼吁茶叶消费行为应该回归理性。
好茶依旧,殷鉴不远,从易武茶的发展历史来看,从良心的制茶环节到友善的商业环境,才是好茶续存的土壤所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或许每一位爱茶人,都有其责任所在吧。